旗鼓相當 作品
第347章 帝王之業
自古以來,邊疆的混亂局勢都是各個王朝最為頭疼的大事之一。
大漢對西北少數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多以武力鎮壓,而對西南地區,卻大多數時候採取懷柔政策。
與西部以羌族為首的少數民族以及北邊的匈奴、鮮卑、烏桓等遊牧民族相比,西南地區各民族融入大漢的速度更快。
西南各民族族群數量更多,他們無法統一戰線對抗大漢,並且西南比起北方更加落後,無論是武器還是其他各方面,這也導致他們的戰力遠遠無法於大漢的正規軍相抗衡的,只能憑藉地理優勢來和大漢的軍隊周旋。
大漢王朝面對的西南形勢是更為複雜分散的諸多民族和範圍廣闊且開發有限的南部疆域。
這導致了大漢王朝在經歷西南問題時,更傾向以柔和的手段解決問題。
而較為平穩安定的西南形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西部與北部的經略產生了積極作用。
幽州牧劉虞在劉辯還未到達幽州之時,就是借鑑了大漢處理西南局勢的方法,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遊牧民族,並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若非公孫瓚想借助擊敗遊牧民族的方法獲取巨大的功勳,以求在亂世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幽州數郡會變得更加的平和安寧。
西南諸民族因為實力較弱,更為分散,沒能出現如冒頓單于一樣統一整個草原的傳奇人物。
因此在整體的邊疆戰略上大漢王朝也對西南地域有所忽視,缺少統一的戰略規劃部署,多依靠地方邊吏的個人能力進行管理經營。
大漢在平定南越勢力後,西南諸夷震恐,紛紛派遣使者向大漢歸附。
漢王朝陸續設立了越巂、沈犁、汶山、武都四郡。
數年後,大漢王朝繼續征服雲貴高原上的滇國,滇國國主“舉國降,請置吏入朝”設立益州郡,自此大漢王朝正式將西南諸夷地區納入統治管理中,並在此初步建立了郡縣體系。
從此開始,大漢王朝對西南邊疆的戰略規劃,轉入了以平叛為主的維護和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