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鼓相當 作品

第206章 絕不能再走兩晉的老路(第3頁)

 即使你平定中原,統一北方,兵鋒所指,無不臣服,是這個時代最璀璨的將星,在大漢士族的反對聲中,你依然無法代漢自立。

 曹操死後的次月,早已經取代荀彧成為整個中原士族之首的陳群,立刻向曹丕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方案。

 曹丕知道這是整個天下士族的一次試探,如果自己不答應,也會如同父親曹操一樣,永遠無法取得這幫士族的忠心。

 赤壁之戰後,他父親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已經幫他把一部分有才之人選拔出來,加上一直矗立在大漢之巔,擁戴他們曹家的那些世家大族。

 也到了該和這些既得利益階層分紅的時候了。

 當年劉邦離世前,立下的約定:“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同樣是為了保護自己子孫後代的利益,以及功臣集團的利益。

 最終曹丕同意了以陳群為首的士族階級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取得了士族的忠心,大漢也因此走到了盡頭。

 九品中正制剛開始的時候,家世確實只是作為參考。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氏取代曹魏承接天命建立晉朝開始,基本上人才的選拔,已經不看個人的能力和品德,而是隻看重門楣家世。

 出身寒門者個人能力再強,評語再高,頂破天了,也只能做到六品的官職。而許多個人能力低下,品德敗壞,卻出身豪門者,起步就是五品的高官。

 於是就形成了當時比較畸形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豪族”的局面。

 這也導致了兩晉時期,與其他歷史階段相比,人才如此匱乏的重要原因。

 當然,九品中正制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曹魏建立之初的官員選拔制度,還是湧現出了大量的人才,也為之後的隋唐科舉制度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