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改棉為稻,腥風血雨(第2頁)
用來安置外地流民、本省無田佃戶。
春秋兩季,按照正常田稅的雙倍收糧(120斤),承認其永佃權,以安人心。
前段時間,
李鬱昭告天下:
2級文官以上,少尉武官以上,本人以及家眷嚴禁購買良田(若少於50畝,可購買補齊至50畝)。
既有良田,無論多寡,既往不咎。
如若增加,輕則罰銀退田,重則罷官去職。
所有人譁然,雖有不滿,但無人敢明確提出反對。
……
數日後,
李鬱又親自擬定了一道密令,要求各縣文官,著手區分治下所有士紳、大戶。
尤其是新佔領區!
一,曾為清廷捐輸錢糧、親族5服之內有人在清統區為官、直系3代中有過科舉功名,滿足以上3項當中任意2項的士紳,定為“頑固派”。即刻逮捕,男丁槍決,女眷為官奴,抄沒所有家產。
二,立場中立或稍傾向於清廷,沒有投資工商業的士紳,定為“騎牆派”。對於騎牆派,已主動剪辮子者暫不追究。依舊保留辮子者,搜尋證據以合理罪名下獄,罰銀充公。
三,積極合作,主動向工商業主轉變的士紳,定為“開明派”,拋棄前嫌,一視同仁。
……
根據史料:
康熙年間,帝國的人均耕地是6.5畝。
到了乾隆初年,
這個數字已經降至4畝以下。
而現在,人均3畝都岌岌可危。
以上是官方數字,
考慮到我大清自有國情,3畝再打個7折,想必會更接近事實。
以2畝薄地養活1個人。
看似不可思議,實際斑斑血跡。
農夫們要想填飽肚子,除了忙活自家那點田,還得蒐羅野菜、粗糧、下河摸魚上山採獵,屋前院內見縫插針地種上些番薯。
銘刻在骨子裡的危機感,賦予了所有漢人天生的種菜技能和打仗技能。
……
李鬱閒時琢磨農業,只覺後背陣陣發冷。
將來打下西南、西北,該拿什麼來餵養嗷嗷待哺的臣民?肯定需要將江南的富餘錢糧轉移過去。
他已經隱隱看到了未來:
轉移錢糧,需要壓制新江南集團的不滿。
不轉移錢糧,那邊活不下去的人必定造反。
農耕文明無法支撐1個三億多人口的帝國進步,文明已至懸崖邊緣。
人甭提有尊嚴的活下去,就是像狗一樣卑微的活下去都是奢望。
一直以來,
李鬱的思路很明確——扶持工商業,反哺農業!
對於大國,發展小農經濟和工商業,這兩者可以不矛盾。
遼闊的疆域和龐大的人口,可以兩種並舉。
小農經濟,穩定秩序。
工商業經濟,強國強兵。
前者捍衛帝國下限,後者決定帝國上限。
……
李鬱一直在努力,讓那些坐擁海量良田的士紳們賣掉多餘土地,要麼變成工商業主,要麼投資入股吃分紅。
禁止土地兼併,
百姓才有可能擁有自己的土地,不至於變成流民。
【以標準的1家6口三代人算,若在江南地區,最低溫飽線是擁有9畝水田。若在半山半田區域,溫飽線是20畝。若在西北乾旱區域,這個數字至少是50畝。】
有的省份耕地少,註定不夠分。
對策是:將無地農夫變成工人、手工業者、以及商業大繁榮後的配套服務業人員。
再長遠些,
還可以贈送良田和房屋為條件,把多餘的人力遷到邊疆戍邊墾荒或者南洋墾殖,一舉兩得。
……
1778年的初春,
李鬱大刀闊斧的執行了一系列變革。
趁著自己威望高,帝國尚幼,廣袤佔領區白紙一張,什麼“驚世駭俗”的措施都可以大膽推行。
治下無人敢反對,更無利益小團體絆腳。
而帝國的路徑在初期一旦定下來了,後面也就順理成章的按照既定軌道運行。臣子們想另闢路線,也不是那麼容易。
如果現在自己不及時打好大樓的地基,而是一味地軍事奏捷。
等帝國四海一統,自己回過頭來再想動地基?
孤家寡人,駕崩可期。
李鬱不懂化學,但是他懂“萬物守恆定律”。
李鬱也不懂治國,但是他懂人性。
人性,是貪的。
吃下肚的東西,想讓別人吐出來?
輕則施以老拳令其嘔吐,重則開膛破肚。
還不如一開始就定好嚴格的分餐制度,大家只能在自己的盤子裡下筷子~
……
中樞的意志,順暢抵達軀體的每一個神經元。
一時間,
吳國表面安寧,秩序平穩,糧價下降,無兵災無惡政,百姓紛紛誇讚,覺得這就是最好的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