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 前途無法預料,未來十分堪憂(第3頁)
“船來了,船來了。”
有人歡呼了起來,
遠處數十艘粗糙簡陋的勉強被稱作“船”的木製大型漂浮載具過來了。
貴州綠營臨時趕製的竹筏、木筏、渡船每隔1天來往一趟。
按照抓鬮的順序把人接走。
受傷的王生烈是第一批走的,此時在南邊幾十裡外——豐城縣的一處地勢略高的大戶莊園裡養傷。
被南贛鎮總兵馬忠義坑麻了的貴州綠營兵,一腔怒火無處發洩,把以這座莊園為核心的村寨幾百口百姓殺的乾乾淨淨。
這也屬於某種程度上的“恨屋及烏”了。
這個村子宗族勢力強,人心齊整。
所以四周的圍壩做的挺好,勉強擋住了洪水。
幾千兵駐紮在小小村寨很擁擠,可總比淹在水裡強。
……
而南贛鎮總兵馬忠義和他的草原好兄弟哲勇,帶著麾下的精銳殘兵,正在豐城、崇仁、樂安三縣交界的羅山,逍遙快活。
有吃,有喝,有住的屋子。
這裡原是一處山匪的寨子。
早就在官府早就掛了名,只不過懶得動罷了。
馬忠義需要一處落腳點,帶兵上山,一天沒到就剿殺殆盡。綠營兵再爛,也不是土匪可以抗衡的。
用他的話講:
老子打吳軍很艱難,打些土匪還是很輕鬆的。
匪巢的金銀正好犒賞兵丁。
花寨裡搶的女子,繼續留用。
還未釋放的肉票,令人送信去他們家裡要點辛苦銀子,官兵解救人質也是很辛苦的。
土匪要多少,馬忠義只要一半。
如果,這會朝廷任命他兼任布政使的公文已經到了的話,
只怕馬忠義立馬向贛南士紳募捐!
誰不捐,全家就活不久。
……
最為鬱悶的是萍鄉縣武功山,張厲勇部。
他遵守和吳國達成的協議,率兵下山襲擊清軍糧道,策應吳軍。
江西中部洪水滔天,
受洪水所逼,烏泱泱的清軍沒敢過臨江府,而是掉頭往西進入了袁州府,進駐府治宜春縣。
張厲勇部燒了3處糧倉,搗毀了4處巡檢,
剛準備拿下萍鄉縣城,增加以後的話語權~
黑壓壓的雲南、廣西兩省綠營兵就從東邊的宜春縣開了過來。
從宜春到萍鄉不過百餘里,全程平坦官道。
四處搜刮、麻痺大意的張厲勇部被憋足了勁的綠營兵打懵了。
最後,
幸虧有1個白蓮老底子組成的精銳營頭,以飛蛾撲火般的悲壯,長槍盾牌列陣,高呼著“白蓮降世”,為大軍斷後。
最終,全員戰死。
這才保住了張厲勇,保住了一半的兵力。
……
回到武功山,
張厲勇痛哭流涕,為死難的弟兄們修了衣冠冢,帶著所有軍官跪拜,灑酒,上香。
這才穩住了軍心。
經歷了這一場變故,
他對於李鬱恨之入骨,甚至超過了清廷。
咬牙切齒,發誓要讓卑鄙的李鬱付出代價。他覺得李鬱就是故意的,讓兩虎相爭,吳軍輕鬆拿下江西。
他在心腹會議上講:
“江東鼠輩心機深沉,陰險無德。我們以後就算是走投無路,凍死餓死戰死,也不會再相信吳國那幫混賬。”
“從此以後我們凝聚一心經營地盤。儘量避免和官兵再發生衝突。”
而趁勝進攻武功山的兩省綠營兵,很快就撤了。
進攻盤踞山區、經營許久、脫胎於教匪,吸收了官兵戰法經驗、兵力數千的張厲勇部,己方傷亡會很嚴重。
兩省援兵不會在這種硬骨頭上花心思。
不如撤回宜春,等待朝廷下一步的命令。
贛西的雨水沒有贛南猛烈,所以袁河水位上漲尚可,堤壩也沒有潰的跡象,宜春縣是安全的。
……
按照常理,洪水退去之後官府開始組織救災。
可如今南昌淪陷,巡撫以下一眾官員全部殉葬,也就沒人管這事了,只能等紫禁城的旨意。
各級衙門可以等。
百姓的肚子,可不會等。
撫州、臨江、建昌、還有南昌的饑民們開始成群結隊的自己尋找出路。
僥倖逃出洪災的人們,或數百或上千,擁向大戶。
清江縣,樟樹鎮外5裡。
一戶陸姓士紳的莊園被黑壓壓的饑民圍住了。
陸家,
是做藥材生意的,兼營放印子錢。
光憑這兩項業務,就能猜到陸家背景之深厚,妥妥的地頭蛇。
高大的院牆外,水位過膝。
上千人站在汙水中,昂著頭顱默默的注視著院牆上那些手持兵器的家丁。
“爺,放點糧吧。”
領頭的一聲吼,響應者如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