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洛陽八關防禦,王羽醫術召喚(第2頁)
不過這時候,顯然還沒有建立出來,蘇哲讓雲狂拿下登封,不就是為了窺伺轘轅關嗎。
至於孟津關亦稱河陽關,在洛陽北,孟津扣馬五里處,距孟縣南十八里的黃河河心,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
當年,周武王伐紂時,與諸侯會盟渡河的地方,就是這裡,所以亦稱盟津,又名富平津。
西晉時期的豐樂亭侯杜預,曾在這裡,架起黃河上第一座浮橋,被稱為“河橋”。
北魏時期,又置河陽三城於南北兩岸及河中沙洲上,歷代為洛陽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爭之地。
而小平津關,則是在孟津老城的西北,黃河河心,也是黃河上的一道津渡。
其地位僅次於孟津關,故名小平津。
此外,洛陽西以西還有尚未建立的潼關,不過,這是在建安年間建立的,除此之外,北有天井關和軹關等。
這些關隘同為洛陽門戶,設防守衛,使洛陽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當然,如果從表面上看,洛陽確實有著上面那麼多優點,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存在一些缺陷,而且這些缺陷可能是致命的。
在太平時期,洛陽城可能是作為國都的上佳選擇,但一旦天下紛亂,因為地處天下之中,洛陽極易受到各個方向的圍攻。
畢竟,歷史已經證明,洛陽不止一次被圍城、被攻破,從而導致國都陷落。
洛陽的所處的三川河谷腹地較小,一旦天下有變,不足以支持自己對峙到底。
而且,洛陽東部山地也不夠厚實,北面則只有黃河作為屏障,對比於廣闊關中中原來說,的確稍顯遜色。
畢竟,洛陽容易四面受敵,而關中則更加易守難攻,如果諸侯安定的話,則可以通過漕運逆黃河而上供給京師。
若是天下有變,則可以東出攻擊。
而後來歷史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觀點,無論是漢軍剿滅異姓諸侯王,還是後來爆發了,七國諸侯之亂,關中地區都能夠,穩固的輸出錢糧和部隊來打擊他們。
同時,關中也始終沒有被敵軍攻入。
畢竟,從歷史發展的各大事件就可以看出,洛陽在亂世時期,真的容易造成,面臨敵軍四面圍城的局面。
西晉永嘉五年,匈奴劉漢就曾經攻入洛陽。
而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從後趙瓦解,到前秦統一前夕的十餘年時間內,洛陽也是數易其主。
後趙瓦解後,洛陽先是被周成所據;
356年,洛陽被東晉大將桓溫收復;
365年,洛陽又被前燕慕容恪攻佔;
370年,洛陽又被前秦王猛攻佔。
從前秦統一瓦解,到北魏統一前夕的幾十年時間裡,洛陽城又是數易其主:
384年,前秦瓦解後,苻暉棄洛陽西歸,東晉乘勝北上,收復洛陽,並且期間,西燕、後秦也曾爭奪洛陽,只是沒有成功;
399年,後秦的姚興又奪佔洛陽;
416年劉裕北伐,又再次收復洛陽;
劉裕死後,北魏趁機南侵,在423年奪佔洛陽和河南之地;
430年,劉宋元嘉七年北伐,又攻佔洛陽及河南之地,不久又被北魏奪回(沒錯,這就是辛棄疾寫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其間紛亂,實不堪言。
所以說,洛陽作為都城,在和平時期非常好,但是一旦處於亂世之時,那就要很慘了!
…………
就拿黃巾軍來說,黃巾軍想要進攻洛陽的話,完全可以從四個方向發起進攻。
而洛陽東有虎牢關;
北有孟津關和小平津;
東南有轘轅關,大谷關;
南有廣成關,伊闕關。
可以說,黃巾軍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都得攻打這些關隘,只不過,百萬黃巾軍若是可以,將戰線推到洛陽城下,其餘六關也就失去了作用。
而這些關隘中,從酸棗這裡進攻虎牢關最有利,畢竟,這時候的黃巾只需要攻破一些險寨,以及滎陽和成皋這兩座堅城。
若是選擇從其他地方攻略,就必須連續攻陷兩道雄關,如果硬要說起來的話,其他三條路線的攻取難度,也並不比虎牢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