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武松與李陵(第3頁)
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徹底拉開漢匈之戰的序幕,於是,漢匈之間的大戰,一次又一次的被載入到了史冊。
這不僅成就了漢武大帝的“豐功偉績”,還成就了一位又一位抗擊匈奴的戰將:李廣,霍去病,衛青等等。
但是,歷史在成就英雄史詩的時候,也有著悲情人物的存在,他就是李陵。
李陵,根正苗紅,出生於李氏名將世家,為漢將李廣之孫。
天漢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漢武帝任命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
其實,漢武帝之所以要讓李廣利出擊匈奴,這裡面是有他的私心存在的。
這是因為李廣利,身為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漢武帝希望通過這次機會,可以讓李廣利立下一個封侯的戰功。
為了保障後勤的安全,漢武帝遂命令屢次請戰匈奴的李陵,負責押運糧草。
但是,身為名將之後,李陵希望像祖輩一樣為國效力,不甘於只押運物資充當後備軍的李陵,便向漢武帝奏請充當主力抗擊匈奴。
可是,漢武帝因為沒有足夠的戰馬給他,便拒絕了他。
而此時,李陵卻說,他不需要戰馬,願領五千精兵出擊。
於是,漢武帝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李陵率領五千軍士,北上遠征尋找匈奴的主力部隊,他沒像他爺爺那樣運氣差,不僅沒有迷路,而且,還如願的遇到了匈奴的主力部隊。
之後,匈奴八萬精兵與李陵的五千敢死之士,在浚稽山展開了殊死搏鬥,匈奴數萬騎兵攻圍了數千漢朝士兵,但是,匈奴卻沒有將他們完全消滅的能力,反而是在大黃弩的攻擊下死傷慘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後因叛徒的出賣,再加上沒有援軍的及時救助,最終,李陵力竭被俘。
史料記載:“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救,陵遂敗。”
之後,李陵戰敗的消息傳到了宮廷,漢武帝大怒。
與此同時,群臣阿諛奉承大罵李陵的叛國投敵,而漢武帝則向太史令司馬遷詢問看法,身為史官的司馬遷敢於直諫,甚至,為李陵說清。
大概意思是說:“李陵領著五千精兵與敵人主力殊死搏鬥,在沒有救兵,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然與匈奴抗爭。雖然戰敗,但是,其殺敵的精神和勇氣卻值得認可,而他之所以沒有以身殉國的原因,可能是在尋找時機再報效漢室......”
司馬遷的辯護,令漢武帝為之大怒,因為此事,他受到牽連,被漢武帝打入牢獄。
後來,更是因為漢武帝誤信了李陵為匈奴操練軍隊的謠傳,以至於,李陵家被夷滅三族,此事傳到李陵耳朵後,難以想象,該是多大的打擊。
最終,李陵至死也沒有再踏入漢朝宮廷,孤身留在漠北,即便是漢武帝死後,霍光、張安世執掌權位,派人出使匈奴請李陵歸來,都沒有效果。
畢竟,哀莫大於心死。
李陵面對前來的漢使者,絕望的說道:“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
“我在匈奴為王,掌控大量軍隊,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恥辱無可奈何,大丈夫更不能反覆無常,再次蒙羞!”
最終,他在匈奴二十多年,直到元平元年病死而終。
然而,對於李陵,歷史是公正的,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著名史學家錢穆曾說:“李陵之才氣,及其全軍之勇決,令千載下讀史者想慕不已,有著滿腔的熱血,卻時運不濟。”
而唐太宗李世民,也為李陵的行為給出了評判:“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王羽不是老年時候的漢武帝,李陵在他的手下,只會開啟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