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5章 上墳(第2頁)
七十年代初,曾廣海和邱彩娥結婚,隨後幾年接連生了倆兒子,日子過的幸福美滿。
外面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對他們家衝擊不大,他們家是窮得不能再窮的貧下中農,成分梆梆硬,幹活兒積極不偷懶,再怎麼樣也鬥不到他們頭上。
一直到八十年代初,重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又重新分給了每家每戶,生產隊的集體勞動制度取消了。
這時候,勞動力多的好處就來了,可以多分地多打糧食,也是在這一年,不幸降臨他們家,曾凡的兩個哥哥在西河邊玩耍,溺水淹死了。
農村的習俗,夭折的孩子不能葬祖墳,連墳頭都沒有,路邊挖深坑一埋就完事。
次年,曾凡的爺爺曾壽也去世了,跟他奶奶合葬一起。
又過兩年,邱彩娥高齡懷孕,生下了曾凡。
這個時候雖然已經實行了幾年計劃生育,可是他們家的情況,也不在計劃的範圍內,人丁實在太單薄了。
從四五歲開始,每年除夕早上,曾廣海都帶著曾凡翻過結冰的西河,到自家墳地上墳,通常的流程就是燒紙錢,磕頭,然後放鞭炮,完事回家吃早飯。
後來西河上修建起混凝土大橋,往來方便了許多,每年都是曾廣海騎著自家的大鐵驢帶著曾凡去上墳。
再後來,曾凡學會騎自行車,和父親各騎一輛車去上墳。
今年曾凡開車帶著父親去上墳,也算是一點點進步,至少可以少挨點凍。
跟周圍其他人家十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人的上墳隊伍相比,他們家年年就父子兩個人,顯得格外的人丁單薄。
劉家鋪三百多戶人家,姓劉的佔大半,據說都是一個祖先,幾十代傳下來,早已經分成了多個支系,十幾處墳地各自祭拜,再加上二十多戶外姓人家,墳地大多都在西河西邊的田地裡。
每年三十這天早上,一個村的男人差不多都要去墳地走一個來回,西河大橋這時候顯得格外熱鬧。
他們這一片區域大年三十上墳是固定習俗,對清明節反而不太看重,燒紙錢放鞭炮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儀式。
大量的鞭炮、煙花、紙錢集中燃放,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火藥味,這就是曾凡記憶裡,印象最深刻的過年味道。
墳頭裡面的祖先曾凡都沒有見過,一點印象也沒有,當然也談不上感情,小時候被父親從被窩裡拽出來上墳還很不情願,為此哭鬧過好幾次,後來慢慢的成了習慣,再大一些也開始理解了。
不過理解不等於認同,曾凡不相信人死後一定變成鬼魂,尤其是看過那麼多書以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人類或許真有超越肉體的靈魂或者意念,但絕不會是民間傳說的那樣,到了陰曹地府還能收到燒過去的紙錢,保佑子孫升官發財之類,那純粹是活人的自我安慰,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人們的認知能力提高,相信那些的人也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