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章 螞蟻(第2頁)
跟微米尺度的細菌相比,肉眼可見的昆蟲就複雜多了,無論是鹼基對數量,還是身體結構,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別。
不過自己的身體這麼複雜的系統曾凡都研究過了,相比之下,昆蟲的身體結構還是簡單許多,只是要對照鹼基編碼把各部分結構和功能都搞明白,也需要不少時間。
原先曾凡的對身體的研究都是在細胞以上層面,勉強到蛋白質的層次,現在要從生命最基礎的鹼基序列開始研究,難度當然上升了一個層次。
好在原先的研究不算白做,所有生物的蛋白質都有很多相同相似之處,每個基因對應一種蛋白質,這部分編碼鹼基序列他不需要花費太多功夫,主要的精力都在研究蛋白質功能用法的非編碼鹼基序列。
曾凡當前主要目標就是昆蟲中的最有代表性的種群,螞蟻。
根據當前的古生物研究得到的結論,至少在一億兩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就已經有了螞蟻的存在。
在地球上,除了兩極和高山的雪線以上的極寒區域,螞蟻幾乎遍佈陸地上的所有角落,因為微小的體型和廣泛的食譜,讓它們有了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單純以數量而論,動物界應該沒有哪一個種群總量能超過它們。
已知的螞蟻種類超過一萬種,形態有大有小,生存地域、飲食特性、築巢習慣也都各有差異,但是社會化的群居特徵基本上都高度相似。
螞蟻具有典型的社會性群體特徵,包括相互合作照顧幼體、明確的勞動分工,以及子代在一段時間內照顧上一代。
更讓曾凡感興趣的是螞蟻的群體結構,在一個螞蟻群體之中,負責繁育後代的蟻后當然是族群的核心,除此之外就是數量龐大的工蟻和少量保衛巢穴的兵蟻,數量最少的就是隻負責繁育後代的雄蟻。
在整個蟻群之中,絕大部分都是雌蟻,它們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有雙倍染色體,有族群完整的基因,只是普通的工蟻和兵蟻受到蟻后信息素的影響,生殖系統始終處在不成熟狀態,不能繁育後代。
當蟻后死亡,或者普通螞蟻遠離蟻穴,沒有了信息素的壓制,工蟻中率先發育完成的螞蟻就會開始產卵,成為新的蟻后,這時候只能產下的未受精卵,長大後就是單倍體雄蟻,雄蟻的唯一作用就是和蟻后交配,產下新的雙倍體工蟻,延續族群的生存。
雄蟻的壽命也最短暫,通常只有幾周,最長不過幾個月。
不同的螞蟻種群,個體的壽命有長有短,普通工蟻的壽命從幾個星期到幾年不等,蟻后的壽命是群體中最長的,幾年到十幾年不等,據說還有壽命幾十年的蟻后。
曾凡主要研究的就是院子裡最常見的黑螞蟻,這種螞蟻生存範圍最廣,他老家就很多,到了溫暖的南方,依然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