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心動Zzz 作品

第1348章 雁塔和碑林(第2頁)

 在薦福寺參觀了小雁塔後,曾凡和楚妍開車去了幾公里外的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始建於宋元佑二年,距今已經有九百多年曆史,經金、元、明、清、民國曆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收藏了自漢代之後的碑石、墓誌四千餘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兩千多年。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石頭,博物館修建了房屋,碑亭進行保護,斷裂過的還加上了鋼鐵框架,玻璃罩子進行防護。

 石碑大多都是由大青石或者大理石刻成,雕刻難度較低,卻很難長久保存。

 兩種石材都屬於石灰岩類型,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質地偏軟不耐酸鹼腐蝕,所以年代久遠的石碑,很多字跡都已經模糊不清了。

 來之前曾凡對書法沒有研究,他只是對這些碑上記錄的文字圖畫內容,還有這些保存千年的石頭感興趣。

 碑林博物館最出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做序、註解並手寫的《孝經》石碑,因石碑完成後放於三層石臺之上,被稱為《石臺孝經》。

 石碑字體是隸書,一個字就像一幅畫,看上去格外的雅緻優美,看的曾凡都想有時間要好好學習書法了。

 古代經書傳承主要靠手工傳抄,很容易造成記述混亂和筆誤,為了防止經書傳抄失誤,於是有人發明了將經書刻石保存的辦法,這就是石經。

 石刻經書不僅可以長久保存文字,最主要的是可以方便的用紙張拓印,既省時又省力。

 東漢熹平四年,漢靈帝採納蔡邕等人之議,校正儒家書籍,耗時八年時間,將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七種經書以漢隸書刻石,共二十萬餘字,刻成四十六塊三米高、一米寬的石碑,存於洛陽太學,這是最早刊刻於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經書。

 可惜這些石經很快毀於戰亂,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二年,官方又刊刻過正始石經,可惜同樣毀於戰亂。

 唐文宗太和年間,在國子監鄭覃、唐玄度的建議下,皇帝李昂下旨依漢代蔡邕故事鐫石太學,計有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十二種經書。

 這些經書採用大青石雕刻而成,每塊經石高約一點八米,面寬零點八米,通高約三米,共刻碑石一百一十四塊,每石兩面刻字,隸書標題,楷書正文,總計鐫刻六十五萬餘字。

 整套石經歷時七年才製作完成,因為完成於開成二年,被稱為《開成石經》。

 開成石經刻成後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內,成為當時應試科舉的必讀之書,同時也是各地考生抄錄校對的標準,相當於當時的科舉標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