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章 閃電參悟
那些修仙的高人,據說達到一定的境界都要渡過雷劫才行,這麼龐大的能量瞬間釋放,確實非常恐怖,曾凡覺得他的裝備都不一定能承受的住。
他控制的可以吸收的雲中電荷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與其任由這些能量白白浪費掉,不實驗一下子實在太可惜了。
他沒想著修仙,更沒打算自己下去渡劫,只是想到了那個卡在特殊空間裡的能量球,如果嘗試把閃電的能量傳送過去,不知道有沒有效果。
只是他可以傳送固定的物體,瞬間的閃電該怎麼傳遞,完全不知道。
傳送物體包括他自己靠的是原子的頻率變換,而閃電釋放的能量,大部分都在電流擊穿空氣的過程中以熱能形式釋放掉了,小部分能量在電子能級躍遷過程中以光子的形式釋放,這種能量釋放的時間在毫秒級別,相當於千分之一秒的時間。
閃電爆發時間比幾乎不耗時間傳送的時間長多了,即便是他現在的方法能傳送,瞬間似乎也沒有多少能量,好像用處也不大。
可是看著眼前一道道閃電劃過,大量的能量被白白浪費,曾凡不做點什麼又有點不甘心。
海上閃電通常並不是直接對海面放電,而是遵循與陸地上相似的物理過程,閃電的發生主要依賴於雲層內部、雲與雲之間或者雲與附近其他物體之間的電荷分佈和電場強度的變化。
在海洋環境中,閃電最常見的是從雷暴雲向其他雲層或同一雲層的不同部分放電,這種現象被稱為“雲內閃電”或“雲間閃電”。
強大的電流瞬間擊穿空氣,開闢出一條空中的高能電離通道,通道內的空氣分子瞬間被電離,獲得極高溫度,大量電子集體產生能級躍遷,釋放出大量高能光子,電離的氣體快速膨脹,隨後高達萬度以上的熱能向周圍擴散,空氣一脹一縮之間產生巨大的衝擊波,這就是雷聲的由來。
大多數閃電並不止一次通過同一通道,通常都是以每次幾十米的距離擊穿空氣,時間都是在毫秒甚至微秒級別,在主放電之後,可能還有多個後續回擊。
後續回擊的速度更快,因為它們使用已經存在的離子化通道,直到整個雲團積蓄的電荷釋放完畢,離子通道兩端達到電勢平衡狀態,電荷基本中和,閃電過程才會結束。
整個閃電過程通常分為:先導放電,主放電,後續回擊三個階段。
先導放電的瞬間,無數電子從電場中獲得巨大能量,電子從相對穩定的原子或分子束縛狀態變為自由電子,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使得空氣分子電離,產生了大量的離子和自由電子,形成了導電的等離子體通道,電離通道以階梯狀的方式向前推進,每一步階梯的長度大約為幾十米,直到連接起放電的兩端。
當先導通道接近地面或與相反電荷區域接觸時,就會引發主放電階段。這是閃電過程中能量爆發最強烈的階段,大量的電荷在不足一毫秒的時間內,通過已經建立的等離子體通道。
此時,電流強度可以達到數萬安培甚至更高,通道內的能量釋放極為劇烈,電壓高達數百萬伏特,最高可能超過幾億,甚至幾十億伏特,毫秒級別的時間裡,釋放的能量可以達到上千億焦。
主放電過程之後,等離子體通道內的電荷分佈發生了變化,電場重新分佈,有時會出現回擊現象,電流從地面或正電荷區域沿著已經形成的等離子體通道反向流回雲層,回擊過程中,電流的方向與主放電相反,但同樣會釋放大量的能量。
遠程感應一個個閃電的爆發過程,曾凡覺得似乎有所感悟,可是具體感悟到什麼,又想不明白。
他所在的位置比颶風雲團高十幾公里,閃電爆發的位置通常都在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外,閃電爆發的時間又非常短暫,感應不清楚也在所難免。
曾凡自己不能去冒險,卻可以找東西替代,他將一個能量球拋了下去。
能量球和他之間有超常感應聯繫,能量吸收效率遠超體積更大的,或許可以嘗試一下,看能不能吸收掉閃電毫秒時間內爆發的全部能量。
下落的過程中,能量球快速吸附空氣中的碳原子,體積一點點膨脹起來。
十幾公里的高度,能量球降落了十多分鐘,體積已經漲到了網球大小,隨後一閃消失,再次出現的時候,已經到了幾公里外的一個颶風雲團附近。
調整能量球自身正電場強度,瞬間激發了雲團內負電場響應,明亮的光芒閃現,開始了先導放電,幾下過後,能量球和雲團之間迅速打通了一條等離子體通道。
一道明亮的光芒連接起能量球和雲團,龐大的能量湧進小小的能量球的內部,在閃電的光芒映襯下,能量球的體積彷彿瞬間膨脹了上百倍,形成一片無比漆黑的球型空間,彷彿傳說中的宇宙黑洞。
第一次實驗,曾凡選擇的雲團電荷能量不大,整個閃電過程不足一毫秒,沒有回擊產生,閃電的大部分能量都被吸收,能量球隨即又恢復了原來的半透明模樣。
不足一毫秒的時間,帶給曾凡的感悟,比今天十幾個小時的收穫都要大,海量的電子能級躍遷過程中,他似乎感應到了電子的具體模樣。
在感應能力深入原子內部後,他的微觀感應能力一直沒有更進一步,現在似乎看到了一線希望。
曾凡就繼續用能量球靠近蘊含大量電荷的雲團,吸收其中的能量,不過三次以後,能量球內部用於儲能的氦四物質就全用完了。
從他製造出來後,能量球沒有真正充滿過,相比吸收空氣中的熱量、電磁波等等能量進行積累,閃電蘊含的能量確實龐大太多了,幾個比較小的閃電就吃飽了。
實驗不能停,曾凡召回能量球,將內部儲能的輕核裂變結構轉變為重核聚變結構,聚變反應吸能效率更強,還可以不斷製造重元素,只要及時把裡面聚變物質傳送出來就行了,可以持續不斷的吸能。
想到這裡,曾凡發現自己似乎可以把這個能量球當做一件防身法寶,只要能量球在身邊,度過雷劫好像也沒有什麼困難了。
自然界還有什麼比閃電更強的能量爆發嗎?
相比之下去岩漿裡洗澡似乎都是小兒科了,在地球上,只有核武器才能做到更密集的能量爆發,貌似能量球完全吸收核爆的能量有點困難。
除非能量球做的足夠大,把自己完全包裹起來,那還不如做一艘飛船了。
遐想中,能量球改造完,又重新傳送到下面颶風雲團去吸收閃電能量。
改造後的能量球體積又變大許多,直徑接近二十釐米,內部的重核聚變結構讓它可以持續不斷的吸收能量。
曾凡不需要能量球去雲團旁邊激發閃電,先導放電建立離子通道,而是直接把能量球傳送到雲團內部,省去了浪費能量的先導步驟,直接吸收雲團中積聚的電荷能量。
剛開始吸收能量只是不想白白浪費,現在則是有了更重要的目的,曾凡在能量球吸收雲團電荷能量的過程中,試圖讓自己的微觀感應能力,捕捉到具體的電子形態,深入到更微觀的尺度。
原先質子和中子是他能感應到的最小粒子,也正是那次利用中頻爐的突破,才讓他有了後續的眾多特殊能力,對整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假如可以感應到電子的存在,進入更微觀的尺度,那是不是可以讓自己的認知,更接近於這個世界的本質呢?
曾凡對此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