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研究目標(第3頁)
正常人可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是二十到兩萬赫茲之間,空氣中傳播的波長在兩釐米到二十米之間,低於二十赫茲的聲音屬於次聲波,高於兩萬赫茲的聲音屬於超聲波。
次聲波波長超過十七米,能傳播很遠的距離,作用於人體能使內臟共振破裂,干擾神經系統運行,使人頭暈噁心,更嚴重的可致人耳聾昏迷,神經失常,甚至致人死亡。
低於三點四釐米的機械波可以視為超聲波,波長越短,頻率越高,用於醫學的超聲波探測使用的就是十微米到三百五十微米波長。
曾凡準備研究的聲音主要是樂器,人聲和音響設備,這些聲音的頻率範圍主要在二十到四千赫茲之間。
低音歌唱家一般最低頻率也在八十赫茲以上,而能發出一千兩百赫茲以上的聲音,已經是極少數人才具備的高音天賦了。
決定聲音大小的是音調和頻率,同樣的音調和頻率,區分不同聲音的依靠的則是音色,反映在軟件上就是聲音的波形,也是曾凡那個編曲軟件主要編輯的內容。
不同的人聲,不同的樂器,體現出來的波形是完全不同的,編曲軟件可以根據樂譜產生完美波形的聲音,波形完美只是軟件的體現。
人耳感覺到的完美,或者打動人的聲音,則是另一種形態的波形,兩者的波形很少會完全重疊,這也是曾凡未來研究的方向。
聲音的編輯只是一個因素,音頻文件的採樣壓縮格式,耳機音響等播放設備的工作原理,處理手段同樣會影響同一首曲子的效果。
如何讓軟件能生成最能打動人的聲音,自動修音既可以保存錄音音源的特徵音色,又能去掉各種噪音雜音,在傳達到聽者耳蝸時得到最完美的效果,才是他的研究聲學的初步目標。
聲音到達耳蝸只是一個階段,耳蝸接收到不同的聲音後,刺激連接的神經纖維產生不同的電信號傳導到大腦聽覺中樞,促使大腦產生真正的聽覺記憶和反應,如何記錄和分析這些不同反應,發現那些讓人容易產生共鳴的聲音特質,則是他更高階段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