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薛燕家史
薛敬仁一九四三年出生,那時候他們家也算是頗有家資,祖上還出過舉人進士,到了他父親薛祖平這一輩,長大成人的只有兄弟三個。
大伯薛祖奎早年上過軍校,後來在北洋政府當過中層官吏,北伐後,搖身一變,又成了國民政府的官員;二伯薛祖寧從小上的西式學堂,秘密加入了地下組織,抗日時期混入偽政府任職,有了兄弟兩個存在,薛家在當地始終是有頭有臉的大戶人家。
抗日戰爭勝利後,大伯二伯兩家因為立場問題鬧得反目成仇,公開決裂。
三年解放戰爭過後,薛祖奎舉家南遷香港,薛祖寧成為了烈士,連個後代都沒有留下。
薛燕的爺爺恪守祖訓,始終堅持耕讀傳家,不參軍也不參與政治,企圖做個鄉紳自保,戰亂年代那當然是一種妄想,幾輩人積累的家業一點點被掏空。
沒有兩位兄長的庇護,薛祖平也不可能保持超然的地位堅持到解放,薛敬仁小時候過得是衣食無憂的大少爺生活,到了解放後就戛然而止了。
不但吃穿用度越來越樸素,生活水平直線下降,社會地位也一下子變得連佃農也不如了,從剛開始的低人一等,到後來的地主家狗崽子,住的地方也從寬敞的幾進院子大宅被趕到狹小漏風的土坯房。
薛祖平的書沒有白讀,社會地位的巨大落差並沒有打垮他,像某些人家那樣舉家自殺,而是坦然面對現實,帶著全家一起下地勞動,認真學習改造,舊社會兵荒馬亂,那麼多佃戶土裡刨食都能活下來,沒道理新社會太平年月還不給人活路。
貧窮富貴與好人壞人並不能直接劃等號,與王李鋪鎮王家李家那幾戶地主相比,薛家算是讀書人家,儘管幾輩人都是當地大戶,在地主中算是風評比較好的,薛祖平過往一直奉行與人為善的原則,鄉親中很多人不願意為難他們家,也因此挺過了一次次的清算。
公社化以後,為了給弟弟妹妹們多掙點口糧,身為長子的薛敬仁從初中輟學,主動回家務農,每天積極的參加生產隊勞動,那時候他剛滿十五歲,薛燕的老姑才剛五歲。
他們一家人在薛祖平夫妻的帶領下始終團結一心,熬過了隨後一波又一波的運動,堅持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
土地開始包產到戶,不再實行生產隊集體勞動,計算工分年底分糧食成為歷史,而是各家各戶自己種地自己收,交完公糧都歸自己,各種糧票也逐漸廢除,人民公社名存實亡,政策上也開始宣傳勤勞致富,鼓勵先富帶動後富,他們一家身上揹負的無形枷鎖突然之間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