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作曲(第2頁)
幾年後,王鞏回到京城與蘇軾再次相聚,一點沒有頹廢之情,身體和精神狀態反而更好了,蘇軾很好奇的問原因,於是王鞏喚出柔奴相見,自彈琵琶為蘇軾獻唱了一首歌,蘇軾大為驚歎,詢問她嶺南生活是不是很苦,柔奴回了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沒想到一個柔弱女子竟能說出如此豁達之語,對柔奴大為讚賞,當即為她填詞寫了一首《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鞏和宇文柔奴的故事也因為蘇軾這首詞傳為佳話,黃湛的第一首歌名就叫做《點酥娘》,以柔奴為第一人稱寫的歌詞。
這頁紙上不單有歌詞背景介紹,還有黃湛設想的曲譜類型,伴奏樂器,大概的節奏風格都有了。
“有資料記載王鞏善於吹笛子,這一項正符合你的特長,曲譜伴奏以笛子為主,我的想法是加入廣西山歌中的一些曲調,整體風格要輕快明亮,適當加入一點高音節奏!”黃湛在一邊說道。
“這是為梁艾莎寫的歌嗎?”
“我看了那小姑娘比賽唱的幾首歌,她很適合唱這種類型的歌,歌詞背景雖然是個愛情故事,但是這首歌不涉及愛情,主要體現青春少女的活潑俏皮和堅強自信的精神風貌!”黃湛介紹道,從神情看的出來,顯然對自己創作的這首歌很滿意。
曾凡不置可否,繼續看第二張紙,這上面字少多了,只有簡單十幾句的歌詞,傷感情歌的類型,歌詞語句很文雅,顯然也是用了一番心思,歌名《相思令》。
以詞牌作為歌名,歌詞卻並沒有完全按照宋詞格律寫,而是黃湛自由發揮,當然也很有古風,不像現代流行歌曲那麼簡單直白。
心裡默唸歌詞,曾凡在腦海裡也在想著該搭配什麼樣的曲調,他沒見過別人怎麼作曲,因為他之前專門對各種經典的樂曲樂器做過研究,設想曲調的第一項是選擇哪種頻率更容易引起聽眾大腦共振,怎麼樣把這些頻率合理分配到整首曲子中去。
這些容易共振的頻率還必須和相應的歌詞協調一致,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頻率搭配能調動起人不同的情緒,歡快,憤怒,悲傷,感動等等不同情緒需要的頻率差別很大,有經驗的作曲家可以有意識的進行運用,就更容易創作出膾炙人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