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心動Zzz 作品

第723章 個體與族群(第2頁)

 

 相對應的是,蟲黃藻需要的營養物質種類更多,生存條件要求也更嚴格,導致它們適應能力更差,只能依靠珊瑚蟲才能生存。
 

 有利也有弊,蟲黃藻的基因組容量更大,曾凡可以做手腳的地方更多了。
 

 太過複雜的基因組不好動,牽一髮而動全身,蟲黃藻的基因組既不太複雜,又有比藍藻大很多的容量,也正適合他進行編輯實驗。
 

 怎麼樣將兩者的特長結合到一起,成了曾凡最近研究的重點,在藍藻上面實驗過的通訊能力可以加上去。
 

 曾凡忽然覺得他編輯的這部分基因代碼有點類似於木馬程序,寄生在這些微生物體內,但是隻有單個生物沒有用處,需要一定數量配合作用,就可以進行遠程通訊,讓他實現遠程的操控。
 

 這些最簡單的原始生物只憑基因中的本能進行活動,沒有自我的意識,嚴格來說,它們算不上真正的生命。
 

 當它們形成一個大的群體,儘管仍然沒有自我意識存在,可是族群整體為了生存擴張不斷進行各種可能性的嘗試,這時候才勉強算是一個生命體。
 

 其實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更復雜的高等生物,包括人類在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以為的我,是真的我嗎,嬰兒出生後,一切也是憑藉基因中的本能支配,餓了就知道叫喊,有奶便是娘,一樣沒有我的認知。
 

 所謂我的認知,不過是成長過程中,在其他人各種有意無意的教育薰陶中形成的,其實是一種族群中的我。
 

 任何人都需要得到某一族群的認可,找到認同感,才能生存下去,失去了這種認同感支撐,再強大的人,也很難生存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儘管個體生存能力遠強於作為微生物的藍藻,蟲黃藻之類,離開了群體,一樣是很難長久生存下去。
 

 對自我的認知,既能成為生存的支撐,在某些時刻爆發出強大的能量,也成了生存的障礙,一旦這種認知出現混亂,各種自我毀滅的行為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自然界中,那些最容易滅絕的物種,往往都是那些個體能力強大,喜歡獨自生活的種群,這樣的種群一般繁殖能力很差,幼體長大很不容易,而數量和環境適應能力,才是一個種群存在的基礎。
 

 在幾十億年的地球歲月裡,再強大的生物個體,也抵擋不住歲月的侵蝕和地質氣候災害的毀滅。
 

 人類的理論壽命不過一百五十歲,可是能活過百歲的人都極為少見,理論上可以無限生長的樹木,到現在已知最長壽的是智利的一株古柏,據說經歷了超過五千年的歲月,依然還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