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心動Zzz 作品

第807章 記憶互衝(第2頁)

 

 或許女兒以後的某一天,真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既然不能退出遊戲夢境,錢亞萍就開始工作,拿過筆記本電腦,坐在女兒身邊,開始思考按照劉一凡提供的那些信息構建動態地球物理模型。
 

 已經有了結論,按照這個結論倒推模型,難度低了很多,但是想要當作學術成果發表到頂級期刊上,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需要收集的數據資料,同樣不會少。
 

 至少這套理論從邏輯上要能自圓其說,不能有明顯漏洞,還要找出大量已知數據來論證自己的理論,論文都要交給業內專家審核,理論能不能立得住,收集採用的這些數據也很關鍵。
 

 要融合主流的板塊構造理論,地震學,地熱學,地磁學,重力學等多方面的地球物理基礎理論,這些理論都有各自的一整套體系,或許不夠精確,但是能自成一派,在某一方面都有開創性的理論提出,並且經受住了眾多業內人士的挑戰。
 

 大洋深處的海水順著地殼板塊的縫隙被擠壓進入地幔層,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海洋地殼板塊向大陸板塊俯衝的地帶,如果按照遊戲中給出的結果反推,被擠壓入地幔層的海水數量應該非常恐怖,那麼這些多出來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平洋的總面積一億八千多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總面積超過百分之三十五,平均深度四千米左右。
 

 全球海洋總面積三億六千多萬平方公里,如果讓全球海平面上升兩千米,哪怕只計算海洋麵積升高兩千米,不算淹沒的陸地需要的水量,不考慮地球曲率,需要的水量也需要七十二億億噸。
 

 至於各地河流入海的水量,與海水每天的蒸發量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
 

 根據查詢的公開數據全球的海水每年蒸發數量為五十萬立方千米左右,換算成每天蒸發量將近一千四百億噸。
 

 水量最大的亞馬遜河,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海水總量約為六千六百立方千米,換算成每天入海量一千八百萬噸。
 

 需要近萬條亞馬遜河的水量,才能彌補每天損失的海水,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相比每時每刻都在蒸發的海水,全球海域每天的降雨量不太好統計,沒有搜尋到這方面的數據,直覺估算應該不會比蒸發總量多。
 

 兩極的冰山有一個估計數值,可是計算一遍後,全部融化也不過只能抬升幾十米的海平面,仍然是杯水車薪。
 

 劉一凡說海底板塊升高,可是就算是全球的海洋板塊都抬升到海平面高度,這些海水總量仍然差太多,一個月內太平洋沿岸海拔低於一百米的地方都被淹沒,板塊抬升理論還勉強能說過去,可是後續呢,海水總要往低處流,如果沒有更大水量的來源,哪怕全球海水停止蒸發,南極北極冰山全部融化,也一樣缺口數量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