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移民實邊(第2頁)
兀良哈三衛主要領地都在遼東,他們的實力得到加強,對大明更加忠心,曾凡讓內閣擬定政策有計劃的移民遼東。
內地人口過多,土地產出能力難以供養那麼多人,偏偏土地的收成又被國家、地主、層層官吏大量收走,富者田連阡陌,貧者衣不蔽體,好年景還能湊合活下去,一旦遇到災荒往往就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直接剝奪大地主的土地太激進,容易引發反彈,可以先嚐試將那些無地農民遷到關外,開荒種地,建立城池,慢慢的發展起來。
這時候的女真人還分散為多個小部落,在深山老林裡面狩獵挖人參,眾多部落各過各的不成氣候,移民幾百萬過去,讓他們那點人繼續保留優良傳統也不錯。
以後組建西征隊伍,可以挑選精銳組成先鋒部隊,發揮他們敢打敢拼的特長,為華國開疆拓土,一樣會過上好日子,總比進入中原後帶著整個國家一起墮落強得多。
對於曾凡安排的任務,內閣官員當然不會反對,反而會各盡所能的拾遺補缺,將計劃考慮的更周密,便於實際執行。
後世的史籍記載,再過幾年,北直隸就會爆發劉六劉七起義,短短時間就聚集起數萬人馬響應,縱橫南直隸、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數個省份,朝廷花費數年時間才勉強平定下來,普通平民死傷不計其數。
這次起義的根源就是朝廷的養馬政策。
為保證明軍邊馬的供應,自明朝建國以來,朝廷強令河北等地農民充當養馬戶。
馬戶的徭役負擔極其沉重,為保證養好馬要付出很大代價,不僅耽誤農業生產,而且當所養馬匹死亡或種馬孳生不及額時,還要賠償損失,農民為此賣田產、鬻男女的不在少數,當時有人形容為“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
河北臨近京師,正是廠衛特務、官僚地主施虐的地方,加上土地兼併劇烈,剝削壓迫十分殘酷,本來就是人多地少,養馬的政策更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還有酷吏盤剝,典型是官逼民反。
基本解除了北疆的邊患威脅後,不合時宜的馬政最先被廢除掉,但是人多地少的根本問題不解決,也是巨大的隱患。
曾凡提議的移民遼東計劃,正好先在河北、山東等地施行起來,距離比較近,可以減輕移民路上、到了之後的安置費用。
兩省有大量無地農民,都是天然的移民人口,去了可以每戶分給百畝土地,開墾出來種上五年就是自己的了。
有勇力的移民青壯還可以報名參軍,不用全家轉為軍戶,被錄取後同樣可以獎勵百畝土地,立軍功照樣有機會封妻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