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搗巢(上)(第2頁)
******
黃瓜堆是地名,不知何考。
其地位於(li)水(桑乾河上游支流,今黃水河)、馬邑川(漢魏名"治水",乃桑乾河幹流)合流後之正流(桑乾河)北岸——今懷仁南、應縣西北。
此時已有桑乾之名,乃當地胡漢百姓俗稱,謂之桑葚成熟時河水乾涸——其實並非如此,只是特別乾旱的年份才會這樣,且河床中心有水,並非完全乾涸。
從這裡可以看出,雁門郡是有蠶桑業的。
其實這並不奇怪,此時天下絲綢技術最好、質量最高的地方是河北,就連幽州都有蠶桑業。
拓跋猗盧在位時,於黃瓜堆築新平城,給兒子六脩居住,位於平城以南約百里。
北魏時期,孝文帝在附近築早起城、日中城、日沒城,城與城之間間隔二十里上下,正好一日遊。
道武帝又發八部五百里內男丁,悉數集結至此,在水南岸建南宮,規制甚壯,門闕高十餘丈,引溝穿池,廣苑囿,規立外城方二十里。
此時只有新平一城,但已是代國重鎮。
水、馬邑川、桑乾水附近,良田遍野,與平城以北的草原上廣種糜子這種耐乾旱的農作物不同,平城、新平城一帶粟種得比較多,有些田裡還有春小麥。
農田之外,還有麻田、桑田,前者較多,後者較少。
因河水時常氾濫,鮮卑人也不怎麼修河堤,這些農田離河稍遠,以旱田居多。
河兩岸是大片豐美的草場,農家婦人、小孩經常驅趕著牲畜過來啃食青草。
這是典型的耕牧混合制農業。
毋庸置疑,這一片已是代國比較重要的區域了。
因為司馬騰這種擬人生物在幷州瞎搞,再加上自然災害以及匈奴崛起後的兵災,故大量晉人北奔出塞,投奔鮮卑,就像河北有數以十萬計的人口經幽州出塞投奔慕容鮮卑一樣——那麼多人從幽州過路,很多人一度留下來,後來又跑路,不得不說王浚也是擬人生物。
北逃的幷州胡漢百姓中工匠、樂人、文人之類被遷往盛樂,沒有一技之長的主要留在平城、新平一帶,故此地人煙相對稠密,物產較豐,也就比盛樂那邊差,但強於河西草原、陰山草原,不然拓跋氏也不會把平城設為南都了。
代王南下至忻口後,新平城就成了轉運糧草、器械的後勤樞紐,故駐紮重兵。
這一日,新平城城頭聚兵的鼓聲響了整整一天,信使來往各地,至各個村莊、部落傳訊,徵集人馬。
至傍晚時分,離得近的村莊、部落已有部分兵員抵達。
觀其裝束,胡漢皆有。
胡人之中,鮮卑、匈奴、烏桓以及雜七雜八的部落兵更是數不勝數。
城內也有部分兵將湧出,人數超過三千。
部分健勇驍銳者,開始兩兩互相穿戴鐵鎧。
馬被一匹匹拉出來,餵食乾草、豆子、鹽水。
太陽漸漸西垂,趕過來的人越來越多,開始分散前往新平城附近的各個軍營。
圍在一起吃飯時,免不得有人嘰嘰喳喳。
「南邊吃敗仗了?」
「恐怕是要拉人丁去攻城,聽聞晉陽至今未下。」
「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