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億次發單章
不知道咋回事,最近有好幾個讀者在書評區發評論。
有人說我不發展生產力;
有人說我不辯經;
有人說我不改革;
有人說我看了某書,看了那本書前幾章改革分配才寫的,否則不會寫;
有人說我寫不了改革,一點都寫不了。
等等,類似論調很多。
好傢伙,是有多看不起我。
我不多話,在此先推薦一本書《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我的第一本書,很早了,十四年前開始寫的。
裡面有一部分內容是華夏東岸共和國在登萊、寧波建立總督區的情節。
那裡面我記得(年代久遠,名字記不清了)寫了好幾個明朝本地文人、商人,一開始百般諷刺、詆譭、看不起東岸的商品、思想,後來在經濟大潮的改造下,有人慢慢轉變了,建立商船隊、半機械工廠,並自發更新、詮釋儒學。
我為什麼這麼寫?
很簡單,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
要改變一個社會的形態,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是經濟,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決定意識。
東岸共和國是500人群穿建立的國家,建立初級半手工半機械生產體系,航海殖民,四處貿易,大半本書其實寫的不是戰爭,而是一個國家的運轉、思潮變化、整體漸變,核心是工業生產和殖民貿易。
看看吧,不知道看完了會不會還說我只會寫戰爭,不會寫改革。
而且那本書裡不光有上層帝王將相的政治遊戲,其實更多是以小人物的視角來感受時代的變遷。
年代久遠,我記不太清我寫的情節了,記得用鐵路的改變、港口的汽笛聲體現過時代的變遷。
哦,還有外人視角,比如隆科多在東岸沒錢用了,耍把戲賺錢,通過他們的視角來體現社會的各個角落,豐富讀者對時代變遷的整體印象。
而不僅僅只是著眼於上層,那樣太像建政,而不是給人營造真實感。
要是對開頭篳路藍縷不感興趣,直接跳到中期,有波瀾壯闊的經濟貿易史,包括科學技術迭代發展史。
那一本書其實是我推崇的模式。
如果你是後發國家,那麼可以用行政命令來建立一系列工業、經濟體系。
如果你是先發國家,沒有競爭對手,那麼就建立一個體系,也就是很多人喜歡說的“道”。
有人曲解我上一章,說用武人當道,我那只是舉了一個例子,而且書裡明確說了,不管是文人還是武人,只要能為主角所用,按他的意志行事,都無所謂,只不過在晉末這個時代,恰好府兵是主角的利益集團罷了,因為你沒有其他可選擇的。
靠辯經能讓世家大族交出土地、人口嗎?做夢。
哪怕世家大族成員心裡贊同你的論調,但現實利益會逼得他和你唱反調,真以為人人都是聖人呢?
書裡面是莊園經濟鼎盛時代,莊園經濟特點是什麼?儘可能自給自足,對外交流很少。
你要改變經濟基礎,那麼首先需要拆掉莊園,哪怕無法完全拆掉,把數量減少也是一種進步。
本書我記得主角二十年間一直在拆莊園,於梁國二十郡度田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怎麼會有人覺得我是受了某書的影響才這麼寫?
還有人說我受某書影響改革分配體系……首先,這本書就寫過襄城郡多了很大的消費潛力,我記得是庾琛回鄢陵那一章。
上本書裡也寫禁軍搬遷到駐地,來了幾萬中產階級,極大提振了消費市場。
至於本書上一章提的分配,更是我第一本書寫爛了的。那本書核心思想就是,利用東岸的工業優勢,以及對別的國家執行干涉乃至侵略,獲取超額利潤,為本國工廠提供訂單,創造了大批工人、水手、軍人、小商人之類的中產階級消費群體,這些人消費了又促進工業發展。
說實話,這都是古典主義經濟學寫爛了的東西。
我第一本書透露著很濃重古典主義經濟學、重商主義、貨幣理論之類。
你說我需要看別人的書才會寫,我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