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 作品

第一百十二章 農事



                二月初五,第一批幷州流民離開邵園、潘園,前往宜陽。

    他們大概要花三天時間才能抵達雲中塢,然後接受軍管,陸陸續續展開春播工作。

    邵勳沒有和他們一起走,而是先一步快馬返回了雲中塢。

    幾天時間沒來,臺地南側的山坡下,已經豎起了一道木柵欄。

    幢主金三挎刀持弓,威風凜凜,指指點點。

    十幾歲的少年已經頗有派頭了,普遍比他大了至少十歲的洛陽苦力兵們畢恭畢敬,不一會兒就分派了幾個人,帶著小旗,藏到旁邊的林木之中。

    這是在布暗哨和遊動哨呢,用小旗定期聯絡,一旦失聯,銀槍軍士卒立刻集結起來,做好戰鬥準備。

    如果賊人大至,全寨撞鐘。

    莊客裡的男丁立刻動員起來,上城頭廝殺。

    健婦則充當輔兵,搬運傷員及各類守城器具。

    小孩也不會閒著,他們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送水送飯、照顧傷員、運輸箭矢傷藥等等。

    總之,全民上陣,不會有人閒著。

    邵勳遠遠下馬,沿著渠谷水靜靜走著,默默看著。

    這條洛水支流的兩岸還是有平整田地的,這會已經有人在春耕了。都是原來賊匪們的家人,辛苦又麻木地耕作著農田,機械地活著。

    賊匪過得並不容易。這個世道,他們也就只能搶搶百姓或小股商隊,所得有限,終究還是得靠種地養活自己。

    “邵師。”金三很快得到通報,飛奔趕了過來,身後還跟著兩名憨厚老實的中年人——都是錯覺,賊匪不可能老實。

    “此何人?”邵勳指了指他身後之人。

    “李魚、邱大,我委任的裡賢,一人管五十戶。”金三回答道。

    邑、裡都是基層組織,被整體移植到塢堡裡了。

    時人都是這麼做的。庾袞在禹山塢時,使“邑推其長”、“裡推其賢”,將塢民堡戶劃分為一個個管理單位,因此“號令不二,上下有禮,少長有儀”。

    “可曾種過地?”邵勳看向兩位裡賢,問道。

    “種過。”

    邵勳點了點頭,然後帶著他們沿著渠谷水行走。

    “這些水渠都是你們挖的吧?”他指著那些彎彎曲曲、歪七扭八的灌溉水渠,問道。

    “是。”

    “種的是粟?”

    “正是。”

    “有沒有種過小麥?”

    “只種過兩回。”

    “春播還是秋播?”

    “一次春播,一次秋播。”

    “為什麼不種了?”

    “沒那麼多水渠。”

    邵勳明白了。

    其實是沒那麼多糧食,支持他們延長現有的灌溉水渠,說白了還是窮,沒法一次性投入巨大的資源,把基礎設施整好了,哪怕未來可見的收益更高。

    “秋播之後,來年五月收麥,收完你們種了什麼?”邵勳又問道。

    “種了些雜糧,各種都有,下雪前收了。”

    “那一年日子寬鬆多了吧?”

    “是。”

    邵勳看著蜿蜒向北的渠谷水,心中有了決定。

    如果說此時小麥的種植面積只有一分的話,到南北朝時慢慢變成了二三分,到唐代變成了四五分,唐末五代十國已經變成了七八分。

    老百姓為何如此狂熱地要種植小麥?

    一個是此時小麥的畝產比粟高,但這只是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可以多收一季糧食。

    隋唐時期,兩年三熟制在北方旱作農業生產中已經頗為成熟,這個種植傳統是自南北朝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