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 作品
第一百五十章 遣還(第3頁)
劉暾理解王衍的想法。
夷甫不想看到任何一個地方生亂,蓋因一亂就會靡費錢糧,收不到賦稅,讓他很難辦。
想到此處,他笑了笑,王夷甫被錢糧之事折磨到現在,不知道會折壽幾何。
不過,也正因為他能弄來錢糧,在朝中的地位十分超然,任誰都要給幾分面子。
凡事有利有弊啊。
“匈奴已退,這點小事就沒必要硬頂天子了。”劉暾輕笑一聲,道:“交給中書吧,請其起草詔書。”
天子口頭或由身邊近臣起草的詔書,並非正式旨意,需得有中書省正式起詔,走一圈流程後,方能正式生效。
以上是正常情況,非正常情況就不一定了。
比如先帝“遠征”鄴城之時,大軍潰敗,他只能口頭傳諭或由跟在身邊的隨便哪個大臣草擬詔書發出去——有時候甚至連寫詔書的紙或絹帛都沒有。
事實上,此時這條規矩並沒有那麼嚴格。
真正嚴格遵守流程要到隋唐時期了,尚書、中書、門下各司其職,對政事堂宰相們負責。
中書起草詔書,門下審核批駁,尚書省下轄的六部具體執行,御史負責監察。
如果天子的旨意沒有在三省走流程,那就是挑戰宰相的權威,屬於嚴重違規,理論上宰相可以直接頂回去,而且制度允許、支持他這麼做——簡而言之,六部是對宰相負責,而不是明清時對皇帝負責。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君權與相權的博弈十分複雜,有時候君權壓倒相權,有時候相權壓倒君權,完全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尚書左僕射劉暾覺得沒必要在這種小事上與天子為難,惹得他不高興,然後在其他“大事”上唱反調。
他相信中書、門下也是同樣的看法。
遣還流民罷了,多大的事!
如今他有更重要的事要操心。
朝中吵了半個月,始終沒能定下南中郎將邵勳的罪,這讓天子很不高興,更讓他心中驚懼。
不知不覺間,邵勳在朝中居然有如此多的“黨羽”。
參預機密大政的侍中庾珉為他說話。
尚書檯這邊,劉暾也為邵勳說過話。
太尉王衍在朝中故舊甚多,聯起手來和稀泥,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或許,天子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一個出身低賤的兵家子,怎麼就這麼能折騰?以至於他貴為天下之主,都治不了他的罪。
這朝廷到底是誰家的?
“唉。”劉暾重重地嘆了口氣。
朝廷當然是司馬家的,但我們也不想讓朝廷散架啊。
匈奴磨刀霍霍,隨時南下,用人之際,別亂來好不好?
相忍為國,這是邵勳經常說的話,劉暾深以為然。
誰還沒點毛病?
誰還沒點錯處?
若太平時節,劉暾覺得邵勳此舉形同謀反,當治罪。
但今時不同往日,因為“一點小事”,把能打的人治罪了,誰來保衛洛陽?
當然,劉暾也明白,邵勳這種人其實是在掘朝廷根基,野心勃勃——但凡有點見識的人,誰看不出來啊?
或許,早晚有一天,邵勳可以徹底甩開朝廷,形同割據。
但那又怎麼樣?誰還為大晉朝盡忠殉死不成?
大難臨頭各自飛,朝廷維持不下去的時候,大家各憑門路,各想各法吧。
九月十二,僅僅三天時間,天子詔命就發往諸州了,效率奇高。
荊州“三巨頭”——刺史王澄、都督荊、寧、益三州諸軍事山簡、奮威將軍、監沔北諸軍事杜蕤——接到詔命後,在一起碰頭,決定徵召兵馬,撥出錢糧,遣送流寓境內的關中流民回雍、秦等地。
潛藏在水面之下的暗流立刻開始了湧動。
夷甫不想看到任何一個地方生亂,蓋因一亂就會靡費錢糧,收不到賦稅,讓他很難辦。
想到此處,他笑了笑,王夷甫被錢糧之事折磨到現在,不知道會折壽幾何。
不過,也正因為他能弄來錢糧,在朝中的地位十分超然,任誰都要給幾分面子。
凡事有利有弊啊。
“匈奴已退,這點小事就沒必要硬頂天子了。”劉暾輕笑一聲,道:“交給中書吧,請其起草詔書。”
天子口頭或由身邊近臣起草的詔書,並非正式旨意,需得有中書省正式起詔,走一圈流程後,方能正式生效。
以上是正常情況,非正常情況就不一定了。
比如先帝“遠征”鄴城之時,大軍潰敗,他只能口頭傳諭或由跟在身邊的隨便哪個大臣草擬詔書發出去——有時候甚至連寫詔書的紙或絹帛都沒有。
事實上,此時這條規矩並沒有那麼嚴格。
真正嚴格遵守流程要到隋唐時期了,尚書、中書、門下各司其職,對政事堂宰相們負責。
中書起草詔書,門下審核批駁,尚書省下轄的六部具體執行,御史負責監察。
如果天子的旨意沒有在三省走流程,那就是挑戰宰相的權威,屬於嚴重違規,理論上宰相可以直接頂回去,而且制度允許、支持他這麼做——簡而言之,六部是對宰相負責,而不是明清時對皇帝負責。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君權與相權的博弈十分複雜,有時候君權壓倒相權,有時候相權壓倒君權,完全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尚書左僕射劉暾覺得沒必要在這種小事上與天子為難,惹得他不高興,然後在其他“大事”上唱反調。
他相信中書、門下也是同樣的看法。
遣還流民罷了,多大的事!
如今他有更重要的事要操心。
朝中吵了半個月,始終沒能定下南中郎將邵勳的罪,這讓天子很不高興,更讓他心中驚懼。
不知不覺間,邵勳在朝中居然有如此多的“黨羽”。
參預機密大政的侍中庾珉為他說話。
尚書檯這邊,劉暾也為邵勳說過話。
太尉王衍在朝中故舊甚多,聯起手來和稀泥,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或許,天子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一個出身低賤的兵家子,怎麼就這麼能折騰?以至於他貴為天下之主,都治不了他的罪。
這朝廷到底是誰家的?
“唉。”劉暾重重地嘆了口氣。
朝廷當然是司馬家的,但我們也不想讓朝廷散架啊。
匈奴磨刀霍霍,隨時南下,用人之際,別亂來好不好?
相忍為國,這是邵勳經常說的話,劉暾深以為然。
誰還沒點毛病?
誰還沒點錯處?
若太平時節,劉暾覺得邵勳此舉形同謀反,當治罪。
但今時不同往日,因為“一點小事”,把能打的人治罪了,誰來保衛洛陽?
當然,劉暾也明白,邵勳這種人其實是在掘朝廷根基,野心勃勃——但凡有點見識的人,誰看不出來啊?
或許,早晚有一天,邵勳可以徹底甩開朝廷,形同割據。
但那又怎麼樣?誰還為大晉朝盡忠殉死不成?
大難臨頭各自飛,朝廷維持不下去的時候,大家各憑門路,各想各法吧。
九月十二,僅僅三天時間,天子詔命就發往諸州了,效率奇高。
荊州“三巨頭”——刺史王澄、都督荊、寧、益三州諸軍事山簡、奮威將軍、監沔北諸軍事杜蕤——接到詔命後,在一起碰頭,決定徵召兵馬,撥出錢糧,遣送流寓境內的關中流民回雍、秦等地。
潛藏在水面之下的暗流立刻開始了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