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黎陽(第2頁)
當然,這隻能在人少地多的時候這麼搞,當人口爆炸以後,休耕就不太現實了,無法大面積普及,只能一季季主糧種下去,越種越虧,越虧越種。
甚至直到民國時期,北方的農田已經非常貧瘠了,小麥畝收也就百餘斤的樣子,但人們沒辦法,還是隻能種,因為人口已增長到四億,幾乎是古代盛世時期的八到十倍,但耕地面積卻沒有增長八到十倍,畝收比古代也高得有限北朝、唐宋時期,北方上田畝收高,下田畝收低,平均下來也是一百斤左右的畝收,和民國時沒有太大差距。
兩千年間,農業畝產其實增長極其有限。畢竟物質、能量是守恆的,在沒有化肥的時代,無論伱怎麼提高農業技術,邊際效應只會越來越低。
“你家一年能收多少糧?”邵勳又問道。
“兩年中,收了百四十斛麥子、六十斛豆。”農戶答道。
“幾口人?”
“大口、小口五人。”
邵勳點了點頭,這個收入夠吃了。
五口之家,一年吃六七十斛糧,可勉強果腹,不會飽。但他們家還養了不少牲畜,有奶吃,這就不至於餓了。
休耕地種完豆子,保不齊再種點果蔬,幾個月就能收。
門前屋後再種幾株果樹,就更不缺了。
這就是地多的好處。
南北朝時期,一丁授由幾十畝比比皆是,授田百畝都不鮮見。
這樣的人地比例,哪怕粗放種植,一畝地只收大幾十斤,養活一家人綽綽有餘。
唐初只有一千多萬人,男丁授由百畝。
唐人詩句中,哪怕是村子裡的普通莊戶,各種節日也有肉吃,有酒喝。說古代人吃不到肉,並不完全準確,至少在人少地多的時候沒問題。
人少地多的情況下,只要沒有戰爭,沒有災害,老百姓不但能吃飽,還能最多耕種三年就能攢下一年的餘糧一一但眼下不可能沒有戰爭,這個對農業生產影響就大了,最嚴重能讓你家裡今年少種一半地,因為缺乏了丁男,老弱婦孺種不動。
把那幾位渠師喊過來。"邵勳吩咐道。
楊勤、劉靈二人爭相而出,又互相看了看,都停下了腳步。
速去。"邵勳催促道。
兩人遂一起去,片刻之後,諸位渠帥被喊了過來。
“拜見陳公。“他們操著彆扭的口音,齊聲說道。
邵勳看了看他們,隨手指了一人,問道:“汝何名?”
“沮渠崇。”
“匈奴人?”
“祖上本安定盧水胡,後遷居北地。"
安定、北地靠在一起,皆雍州屬郡。
“以何為業?”
“放牧牛羊,也種些地。”
“如何耕牧?”
“于田畔起屋,東邊種地,西邊放牧。隔三年再換過來。”
邵勳一聽,喜上眉梢。
胡人也懂得輪作休耕,不錯,事情好辦了。
“我欲在趙郡為爾等授田,如何?”他問道。
“有地就行。”
“但這田卻需按金谷園之法來耕作,如何?”
“遵命。”沮渠崇一口應下了。
其實他已經與金谷園那幫人有過接觸了。
不就是輪作嘛,搞得誰不懂似的。
他家的部落在安定、北地生活,早就發現其中奧妙了。
一塊地,連續種個幾年,一年比一年收成低,俗謂地“瘦”了。
這個時候就將其改成草場放牧,幾年後再種,一下子就緩過來了,地又“肥”了。
他們是不懂其中的原因,但會總結經驗啊,而且用肥瘦來比喻也非常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