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明智 作品

第291章 宋軍奇襲大勝,西夏皇帝震怒(第3頁)

 

更讓費聽元尚驚懼不已的是,宋軍的進城先頭部隊,又一輪的火槍射擊和投擲手榴彈開始了……

 

“砰、砰、砰……”

 

“轟、轟、轟……”

 

槍聲和手榴彈的爆炸聲,與西夏騎兵的負傷後的哀嚎聲和受驚戰馬的嘶鳴聲交織在了一起……

 

費聽元尚得到這些刺耳的聲音,感覺自己的心都碎得七裂八瓣……

 

眨眼之間就被進城的宋軍給打死炸傷的眾多騎兵,那可是自己費聽氏部族中年輕的勇士啊!

 

這些勇士未能躍馬揮刀衝到宋軍的面前,與宋軍騎兵拼殺一翻,便如此喪生或身負重傷,太讓他這位主帥心痛不已……

 

費聽元尚眼中含淚,銀牙咬得咯咯作響,為顧全大局,保留下更多的党項族費聽氏的勇士,他不太情願地高喊道:

 

“宋軍使用‘妖術’,能引天雷,我軍不敵,不可力戰白送死,傳俺軍令,全軍撤退出城!”

 

“遵令!”

 

“遵令……”

 

費聽元尚手下的這些精銳騎兵見識到了宋軍能‘引天雷’般的妖術後,自然也撤退保命,他們得到了主帥費聽元尚的軍令後,立即調轉馬頭,奮力揮鞭抽馬,急切地盼望著自己能早些撤出十死無生的戰場……

 

費聽元尚所部的數千騎兵,如此雜亂不章法地撤退,在小範圍內也發生了自相踐踏的慘劇……

 

不過,費聽元尚下達的撤退命令及時,很多西夏騎兵還是在踩著己方人馬的屍體,逃過了劫……

 

其實,如果費聽元尚率部再堅持一下,楊再興所部的騎兵先鋒部隊,也沒有攜帶太多的手榴彈和火槍的彈藥,若是等到了雙方短兵相接之時,西夏騎兵的整體近戰的戰鬥力還是略強於宋軍騎兵的。

 

可是,楊再興之所以命令手下騎兵先開槍,並扔出幾波手榴彈,就是要用趙官家研製出來的這種新式殺傷力強的火藥武器,達到先聲奪人、打敵一個措手不及,讓敵聞風喪膽,不敢力戰,一擊而使敵全軍潰敗的目的……

 

宋軍的目的果然達到,費聽元尚率部潰逃回城內……

 

楊再興一馬當先,率部緊追不捨……

 

吳玠和吳璘率領宋軍的先鋒後續部隊,也殺入城中,分頭殲滅溥樂城內的殘餘敵軍……

 

一個時辰過後,整個溥樂城被宋軍的先鋒軍所佔領。

 

對於棄城而逃的費聽元尚所部,楊再興依據老將郭成的將令,只追擊出城兩裡來地遠,又射殺、斬首了三百來個落在後面的西夏兵卒後,他便下令放棄追擊,撤軍回城。

 

楊再興也知道郭成的用意,那就是窮寇莫追。

 

吳玠、吳璘、楊再興共同率領的三千宋軍騎兵精銳,先是藉助了趙官家研製出來的火炮轟碎城門,出奇不意地殺進了溥樂城,面對費聽元尚所部的騎兵衝來要朝廷巷戰之時,他們又拿出了趙官家送他們的火銃槍和扔出了手榴彈,在第一時間內,打得敵軍措手不及,讓西夏軍產生了誤判認為宋軍的火藥武器怎麼也不會耗盡,故此西夏全軍慌亂撤出溥樂城,讓宋軍先鋒部隊輕鬆佔領了溥樂城。

 

此戰,宋軍先鋒部隊戰死六十餘人,負傷一百餘人,殺敵兩千餘人,繳獲的兵器數千……

 

第二天一早,老將郭成率領後續數萬以步兵為主的宋軍,進駐溥樂城。

 

郭成對吳玠、吳璘、楊再興高興地說道:

 

“三位將軍,奇襲溥樂城,戰果頗豐,吾定會親書摺奏,向趙官家為你三人請功領賞……”

 

吳玠等三人也高興地抱拳,紛紛說道:

 

“多謝郭老將軍……“

 

“此戰能出其不意,皆仰仗郭老將軍的神機妙算啊……“

 

”哈哈哈……“老將郭成手捋花白的鬍鬚,笑呵呵地說道:

 

“非也,非也!”

 

“爾等不知,吾是看過了趙官家贈送給吾的錦囊妙計後,才運用了這招‘瞞天過海’之計,先是迷惑溥樂城派出的西夏探馬騎兵,把咱們宋軍假裝在距離溥樂城百里之外安營紮寨的假軍情報給其主帥。”

 

“然後,吾才派你等率領三千精銳騎兵急行軍,老朽也在你出兵之後立即率本部人馬隨後出發。

 

“你等率騎兵行軍速度快,趁著夜色,出其不意,利用趙官家送給咱們的火炮攻打溥樂城,如此才能取得今日的大勝!”

 

郭成說出實事後,吳玠、吳璘和楊再興才恍然大悟,他們自然是知道趙官家早在京城安排這場伐夏之戰時,便送給了老將郭成幾個錦囊,原來裡面還裝有這麼好的妙計呢!

 

“趙官家英武聖明啊!“吳玠由衷地說道。

 

“趙官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吳璘贊服道。

 

“趙官家的軍事謀略,登峰造極,吾等望塵莫及啊!“楊再興敬仰地感嘆道。

 

他們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趙官家的敬仰欽佩之情,更深、更濃了。

 

老將郭成看著趙官家送到自己麾下歷練的這三員愛將,他愛惜無比,但是,他也知道這屆恩科的武進士中的傑出幾位皆是人中金鱗。

 

金鱗絕非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郭成笑呵呵地說道:

 

“此戰,雖說是主要仰仗著趙官家發明出來的武藥火器,破城才能那般輕鬆,予敵以重大殺傷,令敵不敢、也不能堅守溥樂城了,使敵快速潰敗;

 

然則,在具體軍事行動過程中,還是要仰仗爾等衝鋒在前,三軍將士用命、悍不畏死,才取得了如此大勝!”

 

“故此,爾等三人擔任主副先鋒官,統領騎兵先鋒攻城之功,吾依然是要奏報給趙官家的!以及吾部中的炮兵、騎兵立功者,一併寫入請功奏摺中,至於我軍戰死者,加倍發放給撫卹金……”

 

吳玠、吳璘、楊再興三人聽到主帥郭成這麼說,自然是心中高興,皆大歡喜……

 

隨後,郭成下令加強城防,安撫溥樂城中未來得及逃走的少量党項百姓,他便宣佈全軍在溥樂城內修整一日……

 

雖然,夜襲溥樂城之戰,宋軍打得很輕鬆,傷亡很小;

 

但是,讓宋軍勞累的是,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兵,都是從百里遠之外急行軍到達這裡的,體力都耗費在了行軍的途中了。

 

從軍五十多年、擁有豐富領兵經驗的郭成,自然知道驅使疲憊之師,乃兵家大忌之一,故此,郭成下達讓全軍在溥樂城修整一天的軍令,深得軍心。

 

而戰敗的費聽元尚率領殘部二千多騎兵,向西敗逃而去,一路之上,其部還順便地收攏瞭如喪家之犬的溥樂城其它逃兵一千餘人。

 

現在,費聽元尚所部殘兵敗將共計三千多人,從溥樂城潰逃而去,跑向不同方向的其他兵將,費聽元尚也沒有時間再重整舊部了。

 

面對宋軍擁有殺傷力巨大的“引天雷“,費聽元尚沒有勇氣組織殘部反攻奪回失地的,他也不敢直接逃回西夏國內地的城池中,他怕皇帝李乾順會治他沒有力戰而失城的重罪。

 

費聽元尚率領殘部,一夜馬不停蹄,向西北的草原奔去,其部向前行軍四個多時辰後,即到了第二天的上午,他們終於追上了先前出城的牧民和大群牛羊。

 

費聽元尚望著自己部族的大群牛羊牲口,再回頭望了望後方,他見早已經擺了宋軍的追兵,不禁放下心來,感嘆道:

 

“宋軍擁有了那麼厲害的殺器,真是天要滅我大夏國啊!還要,俺率部跑得快,不然便要葬身於宋軍引來的天雷之下。

 

只要我費聽部落有人在、有牲口在,就不能被滅族,拓跋氏李家建立的大夏國能否被趙宋所滅,與我何干?”

 

費聽元尚手下的親信將領立即拍馬屁,奉承道:

 

“將軍為我費聽氏謀劃,而忍辱負重,堪比漢家春秋時的越王勾踐啊……”

 

費聽元尚知道手下的這位偏將,平時還愛學習漢家文化,他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不過,他還是有些擔心,被他事先派出城去往京城報送軍情的子弟親兵的安危……

 

費聽元尚席地而坐,接過手下衛兵遞來的烤羊腿,他狠狠地嘶咬下一塊肉在嘴裡一邊咀嚼,一邊幽幽地用党項語說道:

 

“不知俺的親弟弟和子侄們,現在是否趕回京城了?俺到是有些擔心,因俺丟了溥樂城後,咱們的皇帝會不會把失城之罪,怪到他們頭上?“

 

那位會拍馬屁的偏將,立即進言道:

 

“將軍放心,只要咱們費聽氏還有大量可戰的勇士,皇帝也不敢對將軍的至親下狠手!

 

在八九十年前,咱們‘大白高國’還沒有建國前,咱們費聽氏也跟當今皇帝李乾順的先祖拓跋氏一樣,都是咱們党項的八大部落中的一員啊!咱們費聽氏族,跟皇族永遠都是合作的關係,並不是他拓跋氏李姓皇族的奴僕!”

 

“哈哈哈……”費聽元尚聽後,爽朗地大笑,寬心了許多。

 

他知道自己手下親信,說得在理,無論當年西夏沒有建“邦泥定國”即“大白高國”前,還是建國後直到現在,其實,党項的有軍事實力的各個氏族部落與拓跋氏李姓的皇族,都是合作的關係。

 

想到這裡的費聽元尚,為自己果斷地選擇了不力戰強大的敵宋而棄城逃命的決定,自感英明無比。

 

…………

 

宋軍佔領溥樂城的第二天中午,費聽元尚派出的九十匹快馬,以及子弟親兵二十人,還有從折姜會和萌井的敗軍中選出的十名證人代表,自昨日出城後,他們便晝夜兼程,馬不停蹄,一路之上只換馬、不換人,他們要將西夏邊境那十萬火急的軍情,儘快奏報給西夏皇帝李乾順……

 

他們的馬匹累得跑不動了,或是馬匹累死了,他們就立即放棄胯下的戰馬,換乘備用的戰馬……

 

他們長途跋涉,趕回西夏京城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午時三刻了。

 

他們遇到守城官兵的阻攔時,立即掏出了費聽元尚給他們的十萬火急的令牌,想要求見皇帝,奏報邊關告急……

 

此時,用過午膳的西夏國皇帝李乾順,正坐在御書房內,右手提筆批閱著奏摺,左手盤著念珠……

 

御書房外報事官,小心翼翼喊道:“啟奏陛下,夏宋邊境突起戰事……”

 

今年三十九歲的李乾順,皺了一下眉頭,他本以像以往那般只是夏宋邊境的小規模軍事摩擦,他悠悠道:

 

“進入朕的御書房,詳說之。”

 

報事官道:“微臣遵旨。”

 

他疾步進入,跪拜道:“溥樂城費聽元尚將軍遣使回京求見陛下,其使團正在宮門外等候,言說宋軍突襲犯邊,已經攻克折姜會和萌井防線,正在向溥樂城進發。費聽元尚將軍告急救援……”

 

李乾順得知此事,大為震驚和的憤怒,他甚至有些不敢相信,明明夏宋議和近三年來,各自皆相安無事,宋軍怎麼突然背盟犯夏了呢?

 

他氣得扔手裡的御筆扔到地上,又怒又急道:“速速將信使帶來,朕要詳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