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官家督戰,槍擊濮王(精彩大章 求訂閱)(第2頁)
“嘿嘿……他這不是自願當我宋軍的箭靶子嗎?”
趙吉微微一笑,道:“朕料定,必是他以為我軍一時攻不破他所守的夏國西京城吧!”
“而朕又派出了嶽、劉二將,押著俘虜李察哥在他們城下游行示眾,這讓守城的夏軍士氣大減、軍心動搖。”
“李仁仲穿著夏皇李乾順賜給他的四爪蟒袍,上來巡城,為的就是鼓舞士氣、穩定軍心。”
周圍眾將,皆讚佩道:“官家料事如神,臣等佩服至極……”
其實,李仁仲來視察城池,還真的如趙吉所猜測的那樣。
原本,在西京西平府城內的李仁仲,在十多天前,派兵出城與李察哥部一起圍殲韓世忠所部宋軍時,他本想著能憑那場大戰一舉殲滅長途來犯的宋軍,可他萬萬沒有想到,西夏最強的騎兵鐵鷂子軍和其輔兵靜州兵馬,反被宋軍給殲滅了……
之後,性格謹嚴的李仁仲,便採取了堅守西京西平府城的戰略,想用堅守城池絕不出戰之策,拖垮孤軍深入到西京城外的宋軍。
然則,令李仁仲震驚無比的是,在這短短的十來天裡,西京城外的宋軍卻越聚越多,現在望向城外的宋軍的營寨規模,應該在十五六萬之眾。
而他城內的夏軍只有八千人,即便他緊急從城內的青壯男子之中強徵了六千人,現在城內的新老軍兵加在一起,才區區一萬四千人。
而讓李仁仲最為擔心的是,因十幾天前,李察哥部的鐵鷂子軍和靜州兵馬,幾乎被宋軍全殲,他已料定當今夏皇李乾順,真的一時無法再調集來像鐵鷂子軍和靜州兵馬那樣的數萬大軍長途奔襲來解西京之圍了。
身為夏國宗室的濮王李仁仲深知,當今夏皇真正能直接調動的軍隊,現在不過區區三萬京城侍衛軍了。
大夏國京城興慶府的侍衛軍,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
一是,由五千人組成的“御園內六班直”;
二是,由最善騎射和拼殺的三千名披甲騎兵,所組成的“鐵騎(即鐵鷂子)”;
三是,兩萬五千人組成的京城宿衛軍,此軍照比“御園內六班直”戰鬥力差很多,照比由晉王李察哥統領的鐵鷂子軍的戰鬥力那就更差遠了。
然而,在因為當今夏皇,派出了其弟李察哥親統三千鐵鷂子軍和數萬靜州兵馬,來援西京,卻慘敗於西京城外,幾乎全軍覆沒。
當今夏皇李乾順,真的還敢把京城侍衛軍中的“御園內六班直”和京城宿衛軍,這僅剩下的能保衛京城安全的三萬兵馬分兵出來解西京之圍嗎?
李仁仲絞盡腦汁去想,他也敢斷定夏皇李乾順,不能冒險把守衛京城那僅剩的三萬兵馬派出來了。
“若本王仁仲能派出城使信,趕往京城,本王也會力勸夏皇,絕不能將京城興府僅存的保衛皇家安全的御園內六班直和京城宿衛軍,再分兵而出,來援西京了。這是萬萬不可的啊!”
李仁仲思索著,會不會有其它援軍前來解西京之圍呢?
如今,大夏國還有約五十萬的地方軍。可是,他們直的能在夏軍佔盡劣勢的情況下,他們願意冒著全軍覆沒即全部族滅亡的危險出兵來援嗎?
“呵呵……”李仁仲思慮至此,他便自己苦笑起來。
大夏國各個地方的常備軍,共計約有五十萬,主要是部族兵,分為左、右兩廂。
每廂,又劃分為六個地方軍區,各區設監軍司負責指揮本區軍隊。由各部族首領擔任的各監軍司的最高長官都統軍,均仿宋制立有軍號,因其部族大都保留著遊牧生活,各軍並有固定駐地。
每一監軍司除了都統軍外,還設有一名副都統軍和一名監軍使,由部落貴族擔任,下設指揮使、教練使等官,由党項人或漢人分別擔任……
漢學造詣頗深的他都會憤恨感慨:大夏國內的兩廂共計十二個監軍司,就是十二個大小不一的部族。他們太像大唐中晚期時,割據在各地的掌握軍政財大權的節度使了。
李仁仲每每思慮至此,他就頭疼不已。
故此,他知道,分佈在大夏國內各地的十二個監軍司,就是十二個大小不一的部族。當大夏中央軍對外敵作戰時,處於優勢時,他們都會聞風派出兵馬跟隨作戰,以圖打勝之後,瓜分到更多的好處。
若是大夏國的中央軍打了大敗仗,那十二個部落中,又能有幾個部落會出兵呢?必然是少之又少。
多年前,大宋國的五路大軍伐夏,表面上宋軍佔優,那時先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派出欽差,持銀牌(類似漢家王朝調兵用的虎符),想緊急徵調十二個監軍司的部分地方兵馬,火速出擊去抵抗宋軍……
然而,結果呢?
各部落的地方軍,雖然接受了銀牌,表示絕對聽從皇命,服從徵調,可是,他們派出的兵馬趕赴前線的行軍速度,那是如龜行般慢悠悠……
但是,他們得知大夏中央軍打敗了其中一路宋軍主力後,他們便迅速地急行軍,企圖瓜分繳獲宋軍物資,盼望著能抓到宋俘當奴隸……
三年前,大宋國的名將劉法,率部長驅直入,深入夏境後,西夏國內的地方各族兵馬也是保持著觀望的態度……
當時,若不是李察哥親率京城的鐵鷂子軍和上萬輔兵,把劉法部打敗,並斬殺了劉法,那麼,西京城之圍恐怕就要提前三年上演了。
李仁仲看得很明白:
大夏京城內的“御園內六班直”的很多人,都是各部落地方軍將領和豪強的子弟中善騎射者組成的,用來充當皇帝的宿衛。為的是什麼呢?
其實,“御園內六班直”,就是一支質子軍,以各部落、豪強的子弟在御前作“人質”,用以控制各部落首領和豪強。
可是,這所能起到的效果,也就是各部落和豪強不會明面上造反而已,要逼他們去打可能會毀滅部落家族的逆風戰,比登天還難。
夏皇始終不信任國內各地的部落軍兵……
各個地方軍也不會冒部落滅絕的巨大風險,出兵為夏皇死戰……
李仁仲通過以往事件,他看透了大夏國內的各路地方部族軍隊,表面上尊重夏皇,內地裡卻都是以保全自己部族的利益為重。
大夏國可不像深受儒家思想薰染的漢家宋王朝那樣,各路廂軍都挺忠君愛國的。
……
大夏西京城,被宋軍圍困的這十幾天裡,李仁仲每天登城視查,鼓勵將士們守好城池……
他每天還親自帶兵監督強徵來的民夫,先拆毀城內部分民宅,用來取石,再搬運石頭去加固西京的四面城牆,小塊的石頭運上城牆堆集,以備宋敵用雲梯等攻城器械攻城時,好用石塊砸死來犯的宋軍兵將……
當然,智勇雙全的李仁仲,也不是沒有想到,雖然自己死守西京城池,那麼,宋敵大軍若在城外圍而不攻,該怎麼辦呢?
現在,城內的存糧,大約只夠軍民吃兩個月的。
守城,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所以,李仁中下令:城內商賈和居民家的糧食,必須全部強徵到軍中,再為軍民進行統一分配:為保守城軍兵的戰鬥力,兵將暫行正常供應飯食,平民每日的供糧縮減到三分之一。
今日一大早,李仁仲便貼身穿好軟甲,外穿四爪蟒袍,以彰顯濮王身份的尊重和威嚴,便於行使對城內百姓強徵糧食的權力。
他指揮城內官吏、衙役和軍兵,對城內所有商賈和百姓家,強行‘動員徵糧’,為夏軍能堅守西京城數月乃至一年半載,提前做好糧草儲備。
李仁仲先讓手下的官吏、衙役和軍兵,在城內張貼告示,並沿街敲鑼高喊,宣佈徵糧軍令:
“西京城,乃我大夏國龍興之地,萬萬不可能被宋敵攻破而淪陷;我軍將士誓死守住西京城,亦是保全爾等商賈百姓們的身家性命!”
“請城內軍民,萬眾一心,共抗宋敵。”
“現傳濮王軍令:城內商鋪和百姓家所有存糧,全部徵集存於軍中,每日再按人口統一分配。百姓家所養牲畜和家禽數量也要登記造冊,從今日開始不準私自宰殺,歸我軍所有,只是暫養於爾等家中,以留作犒賞給冒死守死將士之肉食。”
“違抗此令者,立斬不饒……”
“違抗此令者,立斬不饒……”
西平府城內的百姓沸然……
他們知道,自己所居住的大夏西京城,現在已經被近二十萬宋軍,給圍得水洩不通。
自己家的糧食,若被夏軍強徵去了,雖說夏軍還會統一分配,但是等到守城戰打久了,軍糧用光後,他們夏軍哪還能再給百姓們分糧呢?那自己的家人不都得被活活餓死嗎?!
大夏西京城內,有少部分膽大的百姓,抗拒軍方強行徵糧……
結果,他們被濮王李仁仲下令:拖到人流最多的大街上,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城內有近百名抗拒徵糧者,被當街斬首示眾後,震懾住了城內百姓,他們不得不乖乖地把自家的所有糧食,上交給了夏軍徵糧隊……
李仁仲手下的党項族侍衛官,問道:“為何不殺光城內上萬的漢人,以減少每日分給他們用來餬口的糧食呢?”
李仁仲嘆道:“西京內的漢人中,有些是唐朝晚期便定居於此的漢人後代,有些是早已歸降而來的漢人,有些是前些年夏宋戰爭中抓來的漢人奴隸;唉!本王實不忍心殺之!”
“唉!”李仁仲長嘆道:“若等到五六個月後,西京城內糧絕之時,本王也絕不會再心慈手軟了!
侍衛官不解地問道:“那豈不是城內的數萬漢人,白白地分吃了小半年的糧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