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年前的集(第3頁)
明天就是三十,早上還會有零星的趕集的。
這個時候,供銷社才是最忙碌的,也是商品流動最快的地方。
剩下集上雖然人多,但多數都是純手工業品,比如蓋簾子,高粱幹最上面那一節做的,粗細基本相同,直、韌性好,用處大。
也用不了手有多少巧,兩層交叉穿線固定,再按照圓的基本理論,拿一節麻繩訂在大致的圓心位置,然後繞那麼一圈,把多餘的剪掉就行了。
從小到大,可以蓋罈子、罐子、甕、水缸等等。
尤其是過年包餃子的時候,可以用來擺放包好的餃子,所以這個時間這玩意銷量也是可以的。
畢竟有的人家做一次這東西也挺費時間和精力,買上一個也不咋貴。
所以人的惰性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商品流通的最基礎原理。
人無我有,但需求旺盛,就容易產生商品流通。
其他的東西就是笸籮、簸箕、笤帚、炊帚、笊籬、荊條筐、籃子、擀麵杖甚至麻布等等,凡是材料取自自然,而不需要機器,手工就能製作的東西。
說一句哈,笸籮和簸箕不是一個東西,笸籮是全包圍的,簸箕是圍三邊,一邊開口那樣。
吃的東西,也不多,自家自留地裡的蘿蔔白菜土豆地瓜之類的,當然不管什麼時候,都有賣糖葫蘆的,這種東西好像是天生的道具,無論什麼樣的集市都會有這東西。
至於村裡的兩個蔬菜大棚,沒有拿到集市來賣,村裡人多,不夠分的。
其他的村子也想弄大棚,但是他們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塑料布的採買渠道,最重要的,他們沒有堅持要搞。
執行力是個好東西,他們現在不具備。
這段時間,是風起之前農村經濟最自由的階段,其實這段時間裡,稍微動動手,都能攢下點家業。
並不能一概而論的什麼都不允許,高壓、強控,政策上有文件明確支持農村手工業的發展和交易。
而是不允許大規模的私營經濟抬頭,在執行層面上,就看所在的縣、鄉鎮甚至大隊是不是有壞人罷了。
而起風的時候,是大家都被那場面給搞怕了,壞人冒頭、誇大其實,故意整人之類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