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東吳遷都(第2頁)
建安五年,孫策被刺客殺死,孫權接掌江東,治所設在吳縣。建安十三年,為了就近指揮赤壁之戰,孫權把治所遷至丹徒,號稱京口。
建安十六年,為了抵禦曹操從合肥、巢湖一線攻來,孫權又把治所遷到了更靠北的秣陵,當然這裡面也有傳言金陵有天子氣的緣故。東吳治所遷至秣陵後,孫權下令修築石頭城,並改秣陵為建業。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為報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仇,御駕親征東吳。為了抵禦漢軍和加強對新附領土荊州的掌控,孫權又把治所從建業遷到了武昌。
今年年初,漢吳兩國訂立盟約平分天下,東吳西線壓力頓時大減,孫權遂決定把都城從武昌遷回建業。
當然除了外部形勢變化的影響,孫權遷都建業還有更為深層次的內部原因。
首先,東吳朝中最大的勢力當屬江東士族,以吳郡四大姓陸顧朱張、錢塘全氏、陽羨周氏、吳興沈氏為代表,其中陸姓在朝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陸遜,顧氏的代表人物是丞相顧雍,朱氏的代表人物則有朱桓、朱據、朱異。
錢塘全氏的代表人物是衛將軍全琮,陽羨周氏的代表人物則是石亭大捷的第一功臣周魴,吳郡張氏的代表人物張溫雖說現在受到貶謫,但家族勢力仍不可小覷。
這些名門望族、朝廷重臣的根基都在江東那邊,之前為了掌控荊州以及防範季漢的進攻,短時間來到武昌這邊還勉強可以接受,但眼下季漢和東吳的矛盾已經得到緩解,他們自是不願再長時間地遠離故土。
況且孫權本人的家鄉也在吳郡富春縣,他內心其實也十分願意回到江東、衣錦還鄉。
其次,東吳的錢糧多半由江東那邊供給,手工業、紡織業、造船業也是江東那邊更為發達,此外吳國掌握的屯田區也主要集中在海昌、上虞、新安、湖熟、江乘等地,而這些地方都離建業比較近,吳國朝廷就食起來更加便利。
再次,地理位置也是孫權遷都建業的一個重要因素。東吳立國依賴於長江天塹和強大的水師,儘管武昌和建業都在長江以南,但武昌北邊是大別山脈,沒有什麼太大的湖泊和河流,水師往來不甚便利。
而建業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則有巢湖、太湖兩個大湖泊,建業位居其中就彷彿被兩個前出的拳頭拱衛著一般,且巢湖和太湖與長江相連,舟船來往非常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