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忠義祠堂(第3頁)
賢與不賢當依個人品行來判斷,而不是以地位高低來確定的。董卓、曹操當年皆身居高位,難道他們是漢室的忠賢,而那些為漢室犧牲的小卒反而不是?”楊清反駁道。
向朗道:“明之,汝此言乃是詭辯,難道高位者只有漢賊就沒有忠臣了麼?”
“老頭邏輯還蠻清晰的嘛。”
楊清在心中暗笑了一句,其實他也知道自己剛才的話有詭辯之嫌,但辯論不一定要句句都合乎邏輯的,佔據辯論的主動權才是關鍵。
不過也不能一直用詭辯來闡釋自己的觀點,那樣終歸是說服不了諸葛亮這類智謀之士的,楊清覺得最後還是得以理服人。
於是拱手朝諸葛亮道:“丞相,建忠義祠就是為了收三軍將士之心,讓世人曉得大漢從沒有忘記這些忠勇之士,只供奉一二人是絕對沒有供奉所有將士的效果好,此間差距還請丞相深思。”
向朗見楊清如此也不再做爭論,躬身肅立,但聽諸葛亮決斷。諸葛亮將二人表情盡收眼底,微微一笑,朗聲對眾人說道:“諸君以為這忠義祠該如何設立?”
趙雲第一個應道:“丞相,某以為明之所言供奉所有陣亡將士更為合適。”
“是啊丞相,將士們若是知道死後能得朝廷四時供奉,必當人人效死,這比只祭祀一二人更能砥礪士氣、鼓舞人心啊。”關興也附和道。
有他二人打頭,接下來出言贊同楊清的人越來越多,諸葛亮看了一下武將多是支持楊清的,而支持向朗的幾乎都是文官。
但縱然如此,也只有三四人是明確支持向朗的,大多數文官都未發一言、保持中立,不過這種態度顯然是偏向楊清那邊的,他們只是礙於禮制和向朗的面子不好說話罷了。
眼見形勢是這樣,諸葛亮心裡有數了,他本人其實也是更傾向於楊清的建議,也是礙於朝廷禮制不好立即表態。
現在大多數人都同意按楊清的法子設立忠義祠,他就沒了後顧之憂,遂道:“既是如此,那就照明之的提議建忠義祠吧,待回到成都之後吾自會將此事上奏天子。”
頓了一頓,諸葛亮又側頭對左下首的向朗道:“巨達公,禮制上不必擔心,朝中飽學之士頗多,此事定會辦得有制可依的。”
他言外之意就是禮制這種事是可以解釋的,通過引經據典,供奉所有陣亡將士也就會變得符合禮制的。
向朗自是聽懂了這個意思,拱手道了個是,就不再出言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