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召見(第2頁)
“不知君對於先帝東征孫吳一役有何看法?”馬謖摸了摸頜下的鬍鬚問道。
“不知參軍是問東征戰略之對錯還是問我軍東征軍略部署之得失?”楊清不經意間瞥了一下馬謖輕輕地反問道。
馬謖聞聽此言立刻知道適才自己的發問有問題,容易使人誤會,先帝東征此時可不能亂點評啊,廖立廖公淵那個大嘴巴就是在兩個月前肆意抨擊昔日先帝向東與孫權爭奪荊南三郡的戰略是錯的,說什麼不僅三郡沒有爭下還錯過了先曹操一步取得漢中的時機。此公誹謗先帝、詆譭眾臣,如今已被廢為庶民,流放到汶山郡種地去了。
馬謖本意自是想與楊清探討一番夷陵之戰戰術部署的得失,可不敢與才認識的人議論先帝昔日的戰略對錯,他見楊清如此敏捷地想到這一層,不禁又對楊清高看了一眼,旋即解釋道:“某當然只是想聽聽楊郎君對夷陵一戰我軍部署和進攻策略的看法罷了”
夷陵之戰漢軍的部署得失以及最有利的進攻策略,千百年來已被研究透徹了,不過這種兵法推演自是眾說紛紜、誰也不服誰,楊清也是研究過有自己的看法的。他沉吟了片刻,隨即說道:“先帝東征一戰,前期我軍士氣旺盛、攻勢連連,破吳軍於巫城、秭歸,連敗吳將李異等,而陸遜則採取間次後退、誘敵深入、積蓄力量、等待反擊的策略將我軍引入連綿數百里的峻嶺密林中,而到這時吳軍則堅守夷道猇亭一帶,堅決不放我軍進入平原。待我軍戰線拉長、師老兵疲、天氣炎熱時,吳軍則乘流斷圍、大舉火攻致使我軍大敗。故而清以為夷陵一戰,我軍之所以大敗,在兵事上的原因有三。”
馬謖稍稍正了正上身道:“願聞其詳。”
楊清道:“一是我方的水軍不如東吳,掌握不了制水權。自關君侯喪後,我大漢再無一支精良的水軍,東征時我們雖有一些水軍但遠不能與東吳水軍抗衡,故而東吳水軍能在大江上活動自如。無論是隔絕江北黃權部還是乘流斷圍襲擊我軍在江南的連營,甚至還有在大戰後期利用大江追擊先帝,這些意圖吳軍都順利實現,可謂是我軍失敗之首因;二是在進逼夷陵之後,為打破僵局,先帝捨棄了水陸並進的戰法,效仿昔日漢中取定軍山的作法,捨棄猇亭的陸遜,自江水西岸翻山越嶺去進攻猇亭之後的夷道城,可是卻久攻未下被孫桓所阻。此舉極為冒險,一旦成功就可從後面包圍陸遜,可是失敗之後就會被吳軍反包圍,可惜後來果真失敗了;三是先帝軍中沒有深明兵法的謀士為先帝出謀劃策。黃權黃公衡已被派往江北防備魏軍,令兄季常先生則被派往武溪郡招撫武溪蠻,其實防禦江北和派人招撫蠻夷都大可不必將黃權和令兄派出。若依黃權之計,以他為先鋒,先帝坐鎮後軍,或是令兄留在軍中,縱然不能勝,也必不會遭至如此大敗。”
說完,楊清長吁了口氣,施禮笑道:“清對夷陵之戰的過程也只是道聽途說,此時試言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參軍莫要取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