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入對(一)(第2頁)
諸葛亮看得出來,楊清所言並非阿諛奉承之語,此子是真心敬服自己的,心中大為感動,羽扇一指,說道:“明之,請坐。”兩人相對而坐,諸葛亮又對何植說道:“子遠自去忙他事,不必在此陪候。”
待何植走後,諸葛亮一言不發,只拿慧眼打量著楊清,楊清摸不著頭腦也只得對望過去。這一對視,諸葛亮見楊清目光堅定而清澈,心中已有判斷,而楊清也見諸葛亮眼中隱約有期待之意,心中也有所悟。兩人俱是聰明之人,不屑做那拐彎抹角之事,片刻之後,諸葛亮放下輕搖的羽扇,直接問道:“聽聞明之得大賢傳授,所學淵博,不知今日至此有何可教亮的?”
楊清嚴肅地回道:“敢問丞相欲問何事?”
“亮欲剪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完成先帝之遺志,不知明之可有妙策。”
楊清心下道了聲果然,他已猜到諸葛亮會直接詢問自己對如何興復漢室的看法,此問既是考校亦是求策。考校自不用提,而求策則是諸葛亮高尚品格的體現。身為季漢丞相,擔負著中興漢室的重任,雖然他位高權重、智慧過人,但只要他人能拾漏補缺、有所襄助,縱使所問之人乃後輩晚學,他也願虛心請教,這是一位名相的責任與擔當。
楊清喝口茶潤了潤嗓子,對道:“當今天下雖是三分,然偽魏獨佔十之六七、孫吳佔去十之二三,而我大漢僅有益州一地,況且當前南中反叛,益州之地尚不得全。而經過荊州、夷陵兩場大敗後,國力更是大損,故而此真危急存亡之秋也。曹魏已歷兩世,盡收士族人心,心存漢室之人恐所存無幾,土地寬廣,人口眾多,曹丕雖不如其父但仍稱得上是一位明主,又有北地眾多智能之士輔佐,因此曹魏不可卒除也。”
楊清頓了頓,又道:“而東吳不僅已歷三世,孫權主政更是已有二十餘年,在他的縱橫手腕下,東吳已從江東六郡擴張到揚、荊、交三州之地,江東士人已盡服於他。其人雖不擅領兵,但極擅政事,又兼手下名將輩出,故而每逢他人舉大軍來攻,皆能成功守住基業,如赤壁、夷陵兩役,因此東吳亦不可急圖。更何況曹魏勢大,蜀吳兩地聯合與之爭鬥也只是堪堪抵住,所以此時與東吳只能和也。”
“如明之所言,魏吳兩國如此勢大,我漢室該如何應對?難道就只能困守蜀地乎?”諸葛亮微笑著輕輕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