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劫掠
不久前,楊清在軍中設置了講武堂和識字堂,開啟了對將士們的掃盲講武教育。
治兵講武是諸葛亮自荊州練兵時就一直保持下來的傳統,要想練成精銳大軍,就離不開軍士們對戰陣、戰術甚至戰略的熟悉和理解。
尤其是諸葛丞相編練大軍的陣法,深奧玄妙,只靠少數上將理解效果是不太好的。只有讓中下層軍官也能熟知陣法聚攏散開、變化進退之道,才能將戰陣的威力發揮到最大。
因此一支精銳之師必是一支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軍隊,楊清以為這離不開軍士們的文化水平。
故而楊清在諸葛亮講武制度的基礎上增加了針對小卒的識字掃盲的教育,這樣既能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也能慢慢發掘和培養優秀的中下層軍官,可謂一舉兩得。
識字堂顧名思義就是教導郡兵識字、寫字的學堂,以軍中文吏和聘請的下層文人為教員,對所有不認字的士卒進行基本的掃盲教育。
這是個長期工程,楊清的要求也不高,每名士卒都能做到認識常用的字就行。
而講武堂則主要是針對屯、曲兩級下層軍官的軍事學堂,主要傳授兵法戰陣,故而這對教員的要求就很高了。
目前,講武堂的教員主要就是張嶷、柳隱、徐恢三人,張柳二人是通韜略、曉兵法的文武全才,徐恢則是軍中經驗豐富的老將,因此講武堂教員以他們三人最為合適。
當然楊清這個半灌水的傢伙也算,憑藉著後世的軍事智慧結晶以及數月來諸葛亮的耳提面命,一眾學生倒還挺喜歡聽他講學。
識字堂和講武堂不僅傳授文化軍事知識,還負責在夜晚進行講古宣傳。按楊清的要求,講古主要講述前人忠君愛國、征戰沙場之類的故事。
以高皇帝破秦滅楚、孝武皇帝擊匈奴、通西域、平南越、徵朝鮮、光武皇帝率雲臺二十八將中興大漢這些事蹟為主要藍本,寓教於樂,以增強兵士們忠於大漢的愛國熱情和作為漢軍的自豪感。
別說,由於這個時代小人物夜生活的貧乏,所以講古倒是軍士們最喜愛的節目。每到講古環節,眾軍士都會爭先恐後的到達校場,希望能佔一個好位置。
“府君,下午是刀盾兵、長槍兵、弓弩兵各一曲聯合演練軍陣,還請府君中午去帥帳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