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中郎將 作品

第一百六十七章 親征(第2頁)

 曹丕天資文藻、博聞強識,又兼皇帝之尊,平素雖看起來曠度公誠、善納諫言,但骨子裡其實頗為自負。

 可是自前年劉備伐吳孫權上表稱藩之後,他與孫權放對每每處於下風。

 前次孫權遣使投降本就是虛情假意,只是為了免受兩面受敵的緣故,可曹丕不聽劉曄之言貪圖虛名受了東吳的請降。

 本來接受東吳投降也就罷了,可是曹丕又頭腦發熱輕易地封孫權為吳王,這可是一記大昏招啊。

 要知道自曹丕篡漢後東吳請降前孫權的地位就有些尷尬,當時他的官爵是大漢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南昌侯,本來這也不低,可是他又不怎麼承認蜀漢的正統地位,所以這就導致他的地位在三家之間是最低的。

 然而當曹丕拜他為吳王后,他的地位就一下子起來了,要知道東漢雖然有著二元的君主觀,但屬吏與太守、州牧之間所謂的君臣關係畢竟不能與皇帝與臣子之間真正的君臣關係相提並論。

 所以當時劉曄對曹丕勸道,王位只去天子一階,孫權此時只是侯爵,與江南士民事實上沒有君臣之義的。

 今日既然不得已接受了孫權的投降,就算封他為十萬戶侯也好過封他為王啊,封孫權為吳王就是幫他跟江南百姓確定了君臣大義,幫他進一步穩固了統治,是為虎添翼的舉動。

 要知道此時的王爵可不是後世隋唐宋明時的王爵,三國時的王爵可是能建立封國、設立宗廟的存在,就如先秦諸侯一般。

 雖然稱王根本上是靠兵鋒實力,但曹丕如此輕易就授予孫權王爵,可謂是大大地幫了他一把,在政治上頗為失策。果然後來孫權打敗劉備渡過難關之後,就又翻臉不認人了。

 縱觀曹丕與孫權的交手,可以說他全程被孫權戲耍,孫權只是付出了自己的一點尊嚴就獲得了戰略上的優勢和名位上的大義。

 而曹丕只是獲得了一點虛名,當然還有一定的財貨珍寶,只是這些對他這位立志統一天下的君王來說算得了什麼好處呢?

 至於尊嚴這種東西人家孫權根本就不在乎,自建安十三年孫劉聯盟之後,他就在劉備和曹操兩家之間反覆橫跳,背盟棄約、先降後叛對他來說就如家常便飯,只有曹丕天真地以為孫權請降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