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中郎將 作品

第一百六十八章 圍解(一)(第2頁)

 王翼和楊戲受命牽頭此事,楊清要求他們先從有功之士中挑選出一批才幹突出、德行上佳候選人出來,然後由他親自當面考核,最後在予以任用。

 這下此前諸葛亮給予的便宜之權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縣令縣長這等百里侯原本只有朝廷才有權力任免的,現在楊清可以先行任用,之後再上報成都備案即可。

 如此一來,越嶲各縣的長吏都會是楊清的門生故吏,這可對他治理越嶲幫了一個大忙,當然這是與諸葛亮的信任是分不開的。

 不過信任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為了不丟諸葛亮和他自己的臉,楊清在甄選方面還是用了心的,不僅口頭問對,還出了試題讓他們筆答,儘可能保證官員的素質。

 大漢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當然是察舉,這也是官員入仕的正途,而察舉之後是否選得其人,就還要經過考試,在考試合格之後才能錄用為官。

 因此以考試來量才錄用官員的方式其實在漢朝就已出現了,在此基礎上日後不斷地成熟完善就發展成科舉制度。

 楊清在瞭解到漢朝錄用官員已經有考試之後,就一直把此事記在心上,看日後有沒有合適的時機推動下科舉出現的進程。

 當然這是長遠之事,畢竟科舉制的出現還涉及到知識傳播技術等各方面的因素,目前還是把這十幾人小範圍的考試搞好再說吧。

 考察選拔官員只用了三天,其實什麼人有何等之才楊清他們大部分早就心裡有數,只是為了嚴謹負責,這才花費了時間考核。

 而叛亂剛平,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各縣不能沒有長吏坐鎮縣寺,故而一經考察合格楊清就讓這些人馬不停蹄地上任去了。

 畢竟穩定物價、懲處叛賊、安撫流民、釐定土地等等事務都需要他們領頭去推動。

 正當越巂各縣掀起重建家園的熱潮之時,一支漢軍騎兵緩緩地穿梭在稍微有些崎嶇的河谷中。

 為首的一名青年將佐打馬走在軍列前面,他臉上雖是一副平靜輕鬆的樣子,然而他的一雙銳利的眼睛卻不住地注視著四周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