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廣陵(第2頁)
昔日劉備丟失徐州,就是有豪強掣肘的緣故,看起來是統領一州之地,但切實能掌握的地盤不過兩三個郡而已,再加上根基不穩、四戰之地等原因,這才無法立足徐州,從而不得已四處流浪。
後來,雖然隨著曹操兼併步伐的加快,青徐等地的小諸侯先後滅亡和降服,但長期割據琅琊、泰山等地的臧霸仍然在亂世中保持著自己獨立的力量,在青徐等地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臧霸此人出身豪帥,勇壯善戰,手下又有吳敦、尹禮、孫觀、孫康等部曲,這些人桀驁不馴,也是一方豪帥,他們都敬服臧霸,可見其人之能。
故而當年曹操攻取徐州之後,對臧霸優渥甚高,不僅對其本人予以高官厚祿,就連吳敦等人也被授予太守等職安置在青徐兩地,實為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曹魏如此相待,臧霸等人自然已有尾大不掉的傾向。當年曹操去世的時候,臧霸部署在洛陽的別軍和青州兵以為天下大亂,敲著戰鼓擅自離開洛陽,幾欲發生譁變。
前年在魏國三路伐吳的戰役中,臧霸又向曹丕請求率領萬人橫行江表,這不得不引起了曹丕的猜嫌,臧霸等人從此成為魏主心頭的一根硬刺。
這次將伐吳的重點轉到東線,曹丕準備趁機一舉解決臧霸勢力,徹底收服青徐兩州。他先是將臧霸徵入朝中為執金吾,加位特進,明升暗調,收其兵權。
然後又大赦青徐二州,收取民心。最後以攻吳調兵遣將為由,改易諸將防區,給青州、徐州的地方官員和守將來了一次大換血,以斷其根基。
這連番動作下來,臧霸的勢力幾乎被連根拔起,只待時日沉澱,青徐二州的統治就能徹底穩固下來。
拔出了長久埋在心裡的一根刺,曹丕近日的心情非常不錯,解決了內部隱患,就該專心於外了。
因此,今日曹丕大聚文武大臣,準備商討進兵時機,這些天己方十幾萬雄兵雲集北岸,儼然有泰山壓頂之勢。
據探子報來,南岸的吳兵也在抓緊時間調兵遣將、加固防守,尤其東吳水軍主力已調至建業、京口兩地,大江上不下千隻艨艟、鬥艦、走舸、樓船來往巡防,端的是防守嚴密。
魏國為了攻吳雖也大治水軍,但北人乘馬、南人架船,若說天下水軍精銳還真非東吳莫屬,故而這些天魏軍還在尋找東吳江防的薄弱之處,久久未下進兵的決心。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十數萬大軍扈駕東來,要是虎頭蛇尾,一點戰果都沒有,豈非貽笑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