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柳東河的文章(第3頁)
序作完,便是正文。
李啟和柳參之繼續往下看——
“凌霄,藤蔓附大木而生,其花黃赤,夏盛。”
“茲禮容之壯觀,而王制之巨麗也。”
“翦翦疏花,託根宛在長松底,蔓柯相倚,便有凌霄志。邁往不屑之韻,拔俗之姿,則非籬壁間物也。”
“駟素虯而馳騁兮,垂翠雲而相半,見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三桃表櫻胡之別,二柰曜丹白之色,石榴蒲陶之珍,百花圖蟬娟曉起,詠桃李之歌,吟柳牡芍之句者眾,詠凌霄者寡,今詠凌霄,贊其附木而上,最能高矣,苕苕孤上,義取象斯,無可疑者——”
這只是一個開頭而已,後面還有洋洋灑灑數千字。
李啟讀的很艱難。
誠然,這些開頭的文字,大意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中用典之繁雜,簡直令人髮指。
舉個例子,單單是正文裡第一句,僅僅十三個字,所引用典故便有四個:
《考異郵》曰:飾禮容,成文法。
《史》曰:聖人陳俎豆,設禮容。曰:天下壯觀。
《國書》曰:坐則誦詩書,立則習禮容。
《上林》曰:君未睹夫巨麗。
第一句看完,再看內容,中間那一串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那根本就是一行行古代故事組成的,雖然只有幾個字,但每個字都是一系列的故事組成。
單說“弱枝之棗”這四個字,就有:
《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弱枝棗。《廣志》曰:周文王時,有弱枝之棗,甚美,禁之,不令人取,置樹苑中。《荔枝賦》曰:房陵縹李。《荊州記》:房陵縣有好棗甚美,仙人朱仲來竊。大山肅亦稱學問,讀嶽賦周文弱枝之棗,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歷,為碓磨之磨。
這還只是李啟看得懂,分得出的出處,還有很多東西搞不好他也弄不清出處,不知道出典是什麼。
整篇文章,好幾千字,饒是以李啟的閱讀量,也根本無從查閱出處,恐怕只有和柳東河一個級別的儒士才能做到吧。
如此之多的應用和出處,除了證明柳東河的學識淵博,還代表了這篇文章的力量。
文字是有力量的,典故自然也是如此。
柳東河以自己的學識和文字,將這些典故的象徵力量引入其中,賦予了這篇文章更多的底蘊和力量。
李啟等人通讀一遍,盡皆歎服。
整篇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說柳東河在白馬寺看見了一顆欣欣向榮的大松樹。
這棵松樹足有百尺高,他還以為是某種修為有成的樹精。
但仔細一看,卻發現樹木早已枯死,上面繁榮的枝葉,其實是纏繞在枯朽樹幹上逐漸生長,往上攀爬的凌霄花。
凌霄花的枝葉,代替這棵樹,繼續欣欣向榮,看起來極為茂盛。
然後,他在接下來的篇幅中,說桃李之類的花都有很多歌頌的詩句和文章,但凌霄花卻無,於是他特此寫下這篇文章,歌頌了凌霄花的行為,用凌霄花來比喻後嗣,就好像現在的人一樣,站在上古的殘骸之中,向著更高的方向攀登。
“樹木枯死,凌霄花卻依然繁榮,可見其並非攀附,順著前人的痕跡,往上攀登,這般壯志,如何不能歌頌?”
通篇寫完,文采裴然,雄深雅健,說理透徹,讀之酣暢淋漓,細品卻又有無數深邃的典故和細緻的故事,環環相扣。
並且,其中注入了‘神韻’。
柳參之用自己的心力和神通,以及書法和文字造詣寫下了這篇文章,那個開頭已經相當驚豔,但那只是一個開頭而已,比起正文來說遠遠不如。
這是一本可以參悟出功法的雄文。
不過,其中的內容對李啟和柳參之沒什麼用,但對凌霄花神恐怕不亞於十全大補丸。
拿到這個,一切就完備了。
該去開文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