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拳羞羞 作品

第78章 會試(第3頁)

 


    還有些是寫一段先賢的文言,讓考生們根據意思作答。整個過程緊張有序。不過還好,就是時間比較長。
 


    會試的考棚通常是一排排簡陋的木屋或棚子,裡面狹窄而昏暗。每個考棚內都設有一張破舊的書桌和一把搖晃的椅子,供考生答題之用。考棚之間的距離很窄,考生們幾乎是背靠背坐著,除了自己的考棚,他們無法看到其他考棚內的情況。
 


    為了防止作弊,考棚被嚴密地監管著。考官和監考人員在考棚之間巡邏,嚴肅的表情讓人不寒而慄。考棚的牆壁高大而堅固,窗戶狹小,陽光艱難地透過窗戶灑在考生身上。有些考棚甚至沒有窗戶,只有微弱的光線從門口射入。
 


    考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竭盡全力地應對考試。他們或埋頭苦思,或奮筆疾書,希望能夠通過會試,取得功名。考棚內瀰漫著緊張的氣氛,只有筆尖在紙上劃過的聲音和偶爾的咳嗽聲打破寂靜。這裡是他們追求仕途的起點,也是他們命運的轉折點。
 


    差役們開始收取試卷了,出去之後就開始糊名,謄寫。
 


    科舉考試中的糊名、謄錄制度始於北宋。糊名,又稱“彌封”或“封彌”,是在考試結束後,將考卷上填寫的考生姓名、籍貫等基本信息用紙糊起來,以保證閱卷的公平,防止作弊。北宋時期,為了進一步防止作弊,完善科舉制度,
 


    採用了糊名和謄錄的方法。謄錄是指將考生的試卷內容原封不動地謄錄出來,交給考官評閱,這樣考官評閱試卷時,既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接下來第二場考的是:雜文和詩詞,題目自己選。這個對大多數考生來說都非常簡單。
 


    時間已經來到了,第三天上午。今天這一場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前兩場比的是知識積累。這是最後一場。看的是才華運氣。還有觀點。好的,
 


    在科舉考場上,李奮手握毛筆,神情專注地書寫著他的科舉文章。他的字跡工整,筆畫流暢,猶如行雲流水般自然。他的文章內容豐富,觀點獨到,引經據典,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華和學識。每一個字都蘊含著他多年的苦讀和努力,
 


    每一句話都凝聚著他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期許。考場上的氣氛緊張而肅穆,但李奮的內心卻充滿了自信和堅定。他知道,這篇文章將是他通向成功的敲門磚,也是他實現夢想的重要一步。
 


    他期望著自己的文章能夠得到考官的賞識,從而踏上仕途,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才能。
 


    第三場策文,科考策文的題目通常精心設計,涵蓋了各種主題和領域,以考察考生的知識、智慧和思維能力。
 


    題目是邊防之策和漕運之法。
 


    李奮選了《漕運之法》
 


    開始奮筆疾書,內容如下:
 


    漕運者,經國之大務也。夫漕運之法,其要有三:一曰治渠,二曰造船,三曰用人。
 


    治渠者,疏浚河道,修築堤壩,以通漕運。河道疏浚,則舟行無阻;堤壩修築,則水患可防。其法在因勢利導,順流而下,不捨晝夜。
 


    造船者,擇良材,精工藝,以成堅舟。舟堅則能重載,能重載則漕運可濟。其法在選料精良,工匠巧思,使舟行平穩,不懼風浪。
 


    用人者,選賢能,嚴紀律,以保漕運。賢能者任其事,則事可成;紀律嚴明,則奸弊不生。其法在賞罰分明,激勵有方,使人人盡力,漕運無阻。
 


    三者備,則漕運可通,京師足食,天下太平。故漕運之法,不可不謹也。
 


    夫漕運者,國之大計也。漕運之利,在於通有無,調盈虛,使天下之貨暢其流,民得以足食。且漕運可以固本,固本則邦寧。漕糧輸於京師,廩實而知禮節,民富而國強。漕運之重,關乎國祚,不可不察也。
 


    然漕運之務,其事繁巨,非有良法善治不可。當擇賢能之吏,疏浚河道,修築堤壩,以保漕運之通。又須嚴法制,杜奸弊,使漕糧不為私用,漕運之利歸於百姓。
 


    夫漕運者,雖勞民而利國,雖費力而固本。使漕運暢通,則國家昌盛,百姓安樂。故漕運之意義,深遠而重大,當為後世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