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三章 還記得 那年的糖葫蘆麼
戲劇,作為我們傳統的一項國粹,擁有悠久的歷史,包含著深刻文化底蘊。
不論是京劇,黃梅戲還是評劇,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柔和了各種經典故事,匯聚而成。
李峰依稀記得自己小時候,九十年代,村裡來了戲劇班子,那人前人後,老頭老奶奶,各個拎著小馬紮,喜歡趕這個熱鬧。
特別是早已經過世的奶奶,哪怕後面給她買了電視機後,老人家還是喜歡靜靜的坐在電視前,專注的看著這一個臺。
那時候,電視機不聽話,偶爾還需要摟它的大屁股猛拍一下,老人家後面都熟練掌握了這項技能。
這一世,去過紅星公社,趕過幾次大集,也碰到過幾個新戲班和老戲院的對壘。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有名的戲班,在哪裡都有知音,比如京城名頭最響亮的,關家戲班。
那在以往,梨園一開臺,門口那叫一個車水馬龍,京城的追星族們打賞起來,可不就跟《大宅門》裡頭,白玉婷拿著一籃筐金銀首飾一個樣子,那叫一個徹頭徹尾的瘋狂。
有名的角兒,在那時間金銀珠寶外加鈔票早已不知道收了多少,不收還不行,京城爺們兒打賞的,哪有退回來的道理,哪有未成年人退款這一項說法。
雖說在民間有著下九流的說法,但戲子知名之後的生活,反倒是優渥的很,一點都不下,反而,很高大上。
關家戲班可以說就是業界的翹楚,程蝶衣和段小樓,一個霸王一個虞姬,早年間真的一時風頭無兩。
何雨柱還在街上賣包子辛苦討食吃的時候,戲班則是過了最輝煌的時候,逐漸走向沒落。
一直到新國家的建立,京劇才從此迎來了它藝術上的春天。
因為,吃公家飯了……
梨園和紅星軋鋼廠一樣,變成了公私合營的藝術團體,身份搖身一變,成了京城藝術行業的領頭羊。
除了平常的公映以外,還經常下鄉,去京城周邊的鄉下,參與集會時的演出,給老百姓們帶來一些茶餘飯後的消遣。
今天的關家戲班,迎來了一位翩翩佳公子,手搖摺扇,腰掛環佩……
這是李峰臆想出來的,他在yy……
畢竟,古裝劇電影裡,一般都是這樣演的,主角一出場,和周圍人的氣質明顯格格不入。
現實肯定不是這樣,跟去電影院沒什麼兩樣。
門口的門頭上,以及兩旁的影壁中,也都塗繪上了宣傳的畫作,書寫著戲劇名稱,估計是跟電影院學的,每場幾點表演什麼,都用一塊小黑板寫上了。
站在黑板前,李峰看了一下,好傢伙,關家戲班是不是面對京城激烈的競爭,拿出了真本事,全是平常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