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向的閒魚 作品

第888章 文學發展(第3頁)

說白了,就是讓領導賞識你的才華,不用考試,直接入仕。

後面是因為入了翰林成了一個閒散小官,他遊歷接觸的都是一方大員,而他就像是一個御用填詞人,這心裡是有非常大的落差,他又是一個高傲之人,鬱郁不得志,厭煩之下就離開了,如果他一直留在翰林,就不會有後面的顛沛流離。

還有杜甫就不說了,出生杜家,家世顯赫,一生就是為了做官,到處奔波,屬實是官迷,後面也算是如願以償了,雖然是個小官。

還有另外一個比較著名的人,孟浩然,這個也是一個人才。

科舉考不上,就另闢蹊徑。

這裡分享一個大家都學過的一首詩。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就是一首典型的求官詩。

看名字,贈張丞相,詩名字只要是贈誰誰誰,不是有事相求,就是表達感激。

只要你能拍馬屁,無論是皇帝還是丞相,科舉考不上沒有關係,自有別的辦法入仕。

這說明一個問題,唐朝的這些詩人,都是飽讀詩書想要入仕,而且還都能成。

然後到了宋詞,這就更不用說了,唐宋八大家,哪個不是官身

為什麼到元就是曲了呢

因為頂層的那些蒙古人看不起這些文學小道,元朝一共才有十幾次科舉,根本就不重視,而且就算是科舉錄取了,也當不了大官,都是閒散的幕僚行走,統治秩序還是以蒙古人為主,他們很多人並非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官職,大都是通過世襲獲得的。

不重視科舉。

詩詞人家根本就更不在乎,所以一大堆知識分子,入不了仕,還要生活,那能怎麼辦,所以只能編曲,說書,都是為了生活。

這才有了元曲的發展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