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京城購房不易(第2頁)
王文龍點頭道:“這些我知道,你有話直說。”
嚴格說起來,王文龍之前住在徐光啟家裡都是犯法的事情,只不過因為王文龍受萬曆皇帝青睞,所以沒有御史找他麻煩而已。
“老爺莫急,”那牙人笑道:“京官不能和同僚住在一起,就只能租房或者買房住,這是剛需,精誠百姓自然會收取高價,一來二去就把京城的房價給炒起來了。
京師之民原無恆產,只以居房為業百姓們對於房屋也分外珍惜,輕易不賣房。
京城民間的規矩是,若要賣房先問房親,房親不賣,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並得交易。
所以說王老爺您打聽到的一百多兩的宅子的確存在,但那是京城百姓自己交易的價格,您是福建來做官的,同樣的宅子賣給老爺您,那些京城百姓不翻著倍要價也不可能。”王文龍聽的目瞪口呆,這年代的京城爺們兒這麼坑外地人的嗎?
王文龍不知道的是,京城百姓能夠靠房租過活,主要原因還是近兩百年間京城的人口一直在增長。
經過元代末年的戰亂饑荒之後,原本人口百萬的元大都到洪武年間只剩下一萬多戶,六、七萬人,永樂遷都之後,哪怕帶來了大量的官員眷屬以及軍人、工匠,京城的人口也才二十萬左右。
大明的上半頁,京城的人口一直不多朝廷手中甚至掌握著大量空房,一直到明英宗時朝廷給北地來的降人普遍待遇還是安置在京城、分給房屋,平均每人都能分到好幾間房。
當時沒人能想到一百多年後當年分給百姓的房屋都值了大價錢,普通的京城家庭,只要有個七八間房,靠收租就能保證衣食無憂。
不過這樣的高房價對於之後的外來人口就實在不太友好了,有權有勢的大官咬咬牙還買得起大屋,最可憐是京城中多如牛毛的小官。
比如京城城區範圍包括大興宛平兩縣,兩縣的縣衙門可以說是京城最底層的存在,宛平縣總共就只有一套很小的官舍,只有縣官、縣丞、典使、主簿這宛平縣四巨頭一人住一間,下一等的吏員和班頭只能住在廂房裡。
聽到此情況王文龍也是皺眉,只能對那牙人道:“你去尋找地段較好,居住條件也還可以的房屋,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大,先找到房子,問了價錢再說。”
那牙人臉上雖不表現出
來,心中卻有些輕視:他在京城做生意,見過的官員多了,聽徐光啟說王文龍只是個六品,而且還不是可以扶搖直上的翰林,他根本不放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