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855章 水泥


 
  建寧府,南浦溪沿岸,鬥埕村。

王文龍用雙手遮住陽光往遠處眺望,看著滿是瘡痍的河岸,不禁嘆了一口氣。

“再往前面去看看吧。”他對陪同的記者說。

王文龍此次回福建為了儘快返回受災最嚴重的建寧府他直接從浙江翻越仙霞關,然後便在浦城坐船通過河道回到建寧。

福建的地形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閩東的四大平原之外幾乎全是山區,而能夠成為大城的地方几乎全是山中的小塊平地。

建寧府在此次洪災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是府城所在的甌寧、建安兩縣,在建寧府城附近就有五條水系匯流,於此合成建水支流,共同注入閩江,這樣的地點在遇到洪災之時自然就是洪水洩洪聚集之處。

這年代的水利設施和後世完全不能比,五條水系在地圖上的命名全都是“溪”,但在暴雨之後其寬度卻與江河無異。

周邊的堤壩根本抵抗不住,潰堤淹城就是必然之事。

此次建寧災在史書上不過是一句話,讀史之人極容易跳過,但實際返回受災地王文龍才能感到這一句話的重量。

“福建大水,建寧等府丁口失者殆十萬。”

十萬人,兩個縣城的規模,佔建寧府人口的十分之一,一夜之間就沒了。

王文龍回到福建時,大水已過去半個多月,但甌寧、建安城內依舊滿街都是淤泥臭氣,甚至在清理汙泥時還不時能夠挖出淹水者的屍體。

這樣的大災光靠建寧府的賑濟已經於事無補,王文龍考察幾天之後除自己掏錢救災之外,又連寫幾篇文章送到福州去發表,號召四大平原的百姓捐錢,同時還找《旬報》的記者來到建寧實地採訪,打算做幾期災區報導專題。

“這水勢真大,幾乎有大江的規模了,此地百姓真受了苦。”一個全真道士打扮的年輕人跟在王文龍身後,看著眼前慘狀忍不住說道。

王文龍問:“道長可看中了修堤壩的地方?”

“發現了一處,”那道士指指遠處:“此處地近東山山脈餘支,土地堅硬,哪怕發了大水之後,那裡的土地也不太溼,可以作為堤岸的依仗。以此為基礎打下一道混凝土牆,周邊幾個村子,未來哪怕遇到同樣級別的大水也能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