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五十一章 束手無策(第2頁)
徐學聚聽聞也是一驚,“果真如此”
王文龍這幾天都在計算城中的糧草存餘,得到的結果十分悲觀。
“即使在今年年初城中所有地主家的糧倉都是滿的,消耗到現在也不剩一半了,如果這場旱災持續過秋天,到明年收糧食的季節前泉州城中肯定要鬧糧荒。”
見王文龍斬釘截鐵的下結論,徐學聚大驚,沈有容和陳經綸也都嚴肅起來。
他們是代替金學曾來探聽情況的,卻沒想到泉州情況如此嚴重。
接著徐學聚又抱有期望的看向陳經綸,幾年前陳經綸父子所獻的紅薯幫助福州度過春旱,大大減少了災民數量。
陳經綸卻是無奈搖頭“紅薯的種植季節已過,即使要種,也得等到明年。”
他受金學曾之邀前來泉州,但是能做的實在有限,最多也是教當地明年百姓怎麼種紅薯,增加本地的糧食保障能力,而對於即將到來的災情卻是無能為力。
陳經綸自責說道“只可惜紅薯推廣的太慢,否則今年泉州情況多半能好轉。”
王文龍心中也嘆了一口氣。
其實如果泉州能更早的推廣紅薯,這場災情根本就不算大問題。
整個福建都是多山的地形,山地上能種的糧食很有限,最適合的輔糧作物就是適合在山地生長的紅薯,王文龍自己在後世都是吃地瓜稀飯長大的。
只可惜這年頭農民要接受新作物,需要相當長的適應時間,而小農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太差。
小農如果花費精力去種新的作物,就要減少傳統作物的管理時間,如果試種新作物失敗,第二年全家就面臨減產斷糧的境遇。
更何況這年代的農民多半不識字,新作物的種植技術也沒人向他們推廣,就是勸農官自己都不懂。
沒人跟這些農民說新作物的好處,就算知道好處也不知該怎麼種,一來二去,導致新作物在一地的推廣時間都是以幾十年為單位的。
五年前才傳到大明的紅薯,雖然在福州有小規模種植,但是隔幾十里路,這時的泉州百姓多半連知都不知道這種作物的存在。
沈有容聞言也是皺眉說道“今年天下普遍雨水不好,或是旱災或是洪澇,即使是江西兩湖也沒有足夠糧食可供福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