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五十三章 馬鈴薯(第2頁)

 

    徐學聚交給王文龍參謀時王文龍一看就知道決計不可行。
 

    因為他們所列出的蔬菜以瓜類和青菜為主,甚至還有一些本地馴化的野菜品種,這些東西只能勉強給人帶來飽腹感,能量含量相當低,吃這玩意兒肯定不頂事。
 

    好在入冬之後漳泉的雨水情況改善,多種作物都可以種植。
 

    王文龍思索一番,另外列出了一份表。
 

    蔬菜的種類不需要複雜,只要能頂事。
 

    王文龍想到的第一種作物就是甘蔗,沒錯,這玩意兒在歷史上也是救糧救荒的重要作物,而且甘蔗在福建就是秋冬季種植的。
 

    而且甘蔗的種植直接把甘蔗的切成小段,埋在土裡就可以。
 

    泉州一直有種甘蔗的傳統,只不過種植規模較小,只是作為經濟作物,但這東西是懶漢草,管不管的也能長起來,只不過是含糖量有區別罷了。
 

    甘蔗能糖類,長得快,新鮮甘蔗的熱量能比得上紅薯,絕對比陳經綸他們建議的種菜要靠譜。
 

    之後就是一些本地冬季常種的蔬菜,包括冬瓜白蘿蔔等,只可惜南瓜的季節已經過去,要不然這東西也能夠作為救荒糧。
 

    最後王文龍請求徐學聚找門路問一問能不能弄到馬鈴薯。
 

    根據歷史,馬鈴薯在萬曆年前後可能就進入了大明,因為幾十年後徐光啟農政全書其中就已有對馬鈴薯的記載。
 

    但是王文龍詢問徐學聚和陳經綸,兩人卻都表示沒聽說過這種作物。
 

    王文龍一番思索終於想起,和從沿海傳入的紅薯南瓜不同,馬鈴薯進入中國的路徑應該是從緬甸經雲南傳入和貴州四川。
 

    馬鈴薯適應高寒高海拔的氣候,生長所需的溫度比紅薯更低,其實不太適合沿海地區種植,反而是雲貴地區合適的輔糧作物,一直到幾百年後雲貴川地區也熱衷於做狼牙土豆、洋芋片、旋風土豆等等,換各種花樣吃馬鈴薯。
 

    “藩臺大人可以找西南人士詢問,或許能得到結果。”
 

    說這話時,王文龍心中也有些打鼓,因為此時雲貴地區正在鬧播州楊應龍之亂,說不定會影響馬鈴薯傳入和散播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