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103章 吳江派與臨川派(第2頁)
湯顯祖寫的牡丹亭是文人戲的最佳代表,人稱“案頭之曲”,美到極致,但是很多地方不合音律,只能放在案頭翻閱欣賞,其實不經修改根本不能唱。
一些文人對湯顯祖為代表“臨川派”的“案頭之曲”極為稱讚,認為這是將民間藝術送入高雅殿堂的重要一步,越是不能唱的曲子越能脫離俚俗。
就像文人畫一樣,枯山枯水思索半天才能解出其中韻味,反而能夠更高的欣賞價值,若像畫工做的畫一樣花花綠綠鄉野百姓也能看得懂,那樣就會失去格調。
而沈璟則極為反對湯顯祖這一流派。
沈璟的“吳江派”提倡“場上之曲”,覺得戲曲如果不能拿到舞臺上演唱就大減其價值。
“為什麼戲曲要講究格律,因為咱們寫戲是作家寫了伶人來唱,可沒有神樂坊中的大家幫著參詳譜曲,那怎麼保證伶人能唱出來呢”
沈璟在場中大談自己“吳江派”的寫作思路
“作家按照曲牌的規則寫作曲詞,伶人按照曲牌的規則演唱,這樣才能讓藝人在臺上唱起來順口,一齣戲也才算完整。所以格律是萬萬不能亂的。”
“用詞俗一點沒關係,關鍵是合格律,哪怕你的辭藻再是瑰麗典雅,不能唱,平仄韻腳不對,藝人開口就打嘴,這種東西寫的再好那又叫做什麼戲呢”
要不說沈璟是曲壇盟主,端著酒杯侃侃而談,話中帶上三分醉意,嬉笑怒罵都具風度,瞬間就把在場一眾福建文人給折服。
罵完湯顯祖,沈璟又開始大談自己極力推崇的宋元南戲,認為宋元南戲沒有經過官方整理,唱詞中有大量市井俗罵,動輒朝人下三路招呼,但正是這樣的語言才是真正符合百姓審美的語言。
罵到後來連自己早年創作的紅蕖記也成為他開噴的對象,他認為自己早年的劇本過於駢麗,會出現觀眾聽不懂的情況。
王文龍笑而不語,沈璟在後世遠沒有湯顯祖知名重要原因其實就是太俚俗了,為了增加戲劇性在作品中加了大量濫俗套路,言辭又太粗俗,作品的品味很低下,而他所看重的音律在戲曲曲牌隨時代改變之後也就只有考據上的意義,跟湯顯祖的作品放在一起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