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123章 資本萌芽(第2頁)
幾人走出縣城,張航和他的叔叔連忙一起對王文龍行禮,張航的叔叔更是感激說道“王老爺仁義,張家沒齒難忘”
王文龍擺擺手,囑咐張航如果福清縣後續還來刁難,可以到福州府去找他。
回去路上徐光啟、陳經綸和鄧志謨都為此事感到高興,唯獨王文龍感覺有些不是滋味。
王文龍真不是想幫張航這個大地主的忙,只是張航手下的土地橫跨兩個村子,如果不幫張航減少稅收,他手下那兩個村子土地上的農民全都沒有辦法種紅薯,明年碰到饑荒真要餓死人。
而悲哀的是,他這一把雖然搬到農民,但真正最大受益者卻是張家,經過明年的災荒,只怕廣種紅薯的張家又能夠收購更多破產者的土地,福清縣的土地兼併情況肯定更加嚴重。
在馬車上,王文龍一直看著窗外默默不語,他想到了王朝週期率,土地兼併到了此時已經不可能改變,除非改天換地。
想要改天換地,起碼要有一個新的階級崛起,要不然不過也就是明清易變這種一群地主推翻另一群地主的封建王朝循環而已。
他想到了馬哲,想到了自己在政治哲學課上學的那些東西。知道改變大明的週期率,只有依靠工業革命。
大明可能自己誕生一個工業革命嗎說實話,即使有自己這麼一個穿越者,王文龍也沒底。
中國本土誕生的最類似於資本主義是大生產方式的東西是清末自貢的鹽井。
自貢原本也只是天下產鹽地中一個地理位置較好的地方而已,所產出的井鹽比起兩淮海鹽並沒有多大成本優勢。
直到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兩淮鹽場全部被太平天國控制,整個清朝都在缺鹽,於是部分放開了民間食鹽流通,在大清龐大市場的刺激下,自貢自發形成了一套資本主義投資生產模式。
百姓通過自貢本地商會間類似銀行的機構借款用於工業大生產,革新技術。
於是漸漸出現了類似於董事會制、採鹽技術研發機構、風險投資、對賭協議、股權市場、期貨等等東西。
活躍的市場使得自貢鹽業的生產效率越來越高,單位成本越來越低。
到後期自貢鹽井能打到上千米深,滷水通過複雜的竹管系統跨過幾座山運輸下來,到天然氣火井中燒煮,還有配套地層注水溶鹽技術、天然氣開採技術在本土科技加持下居然把自貢井鹽的成本打到可以和天然曬出來的海鹽相抗衡的程度,完全是一個欣欣向榮的資本主義初期的樣子,而且還是在中國的內陸自發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