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131章 國富論的魅力(第2頁)
對於最底層的百姓來說,太監和世家大族兩方為了積攢實力都對下壓榨,然後把壓榨所得用於互相對抗。不但沒有緩解底層百姓的困苦,反而多出一批人來壓榨他們,只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王文龍參加吳山文會已經收集到了一大批詩詞散文,足夠填充旬報很長時間的版面了。
這時葉成學從南京而來,邀請他過一陣子去東林講學。
王文龍對此已經無可無不可,他現在已經有了一定名氣,思想體系也已經通過大量論述在世人面前顯現,不會再輕易被貼上東林書院的標籤。
去往東林講學,只會更提升他的名聲。
王文龍的名氣已經不小,又是第一次去往東林書院,這次講座東林黨的幾個大佬都要來參加,眾人回來還需要一定時間,所以王文龍索性留在蘇州繼續自己的國富論創作。
國富論一開頭王文龍就論述勞動分工提高生產率的原理。
王文龍拿福建德化的瓷器生產做例子。
王文龍通過查找福建官方的歷史資料指出德化的人口在南宋和明朝時期差別並不大,但是在南宋和元代德化瓷器全盛之時德化的窯口只有十幾座,可到本朝卻已經有四十多座,瓷器產量也是宋代的五倍以上。
“同樣的人口卻能夠做出五倍的生產差距,原因何在”
“因為勞動分工提高了生產效率。”
宋朝的時候,德化的窯口自己要負責從挖土塑形到燒造的所有過程,而到了本朝“土場挖瓷土,泥工做胚土,拉胚匠拉胚,雕花匠雕刻,窯戶燒造”“每一道工序首尾相連,相應工匠只需要打磨一項技能,而且所有的生產設備都只為一道工序做準備,自然比一個人要做多項工作的效率更高。”
解釋了勞動分工帶來效率提高的原理之後,王文龍又指出市場範圍大小對勞動分工的影響。
“隆慶以前德化瓷器無法外銷,一年產量不過十幾個窯口即能滿足,不足以養活專門土場,所以各個窯戶還要自己前去挖土。”
“隆慶後海貿漸漸興起,德化瓷器外銷繁榮,窯口數量達到三十個,土礦主便有足夠利潤僱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