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144章 新書讀者(第3頁)

 

    後院的葡萄架下已經擺下清茶竹椅,申時行便坐到椅子上,拿起書種堂剛剛印出的國富論翻開。
 

    在讀了葡萄牙國史之後申時行就關注起王文龍來。
 

    作為前內閣首輔,申時行一眼就能看出葡萄牙國史之中的很多記載都寫在點上,足以顯現王文龍是個知輕重懂進退的人。
 

    所以一聽說王文龍又有新作要面市,他就讓自家僕人去找袁無涯定書。
 

    申時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狀元,之後又在翰林院掌修國史數年,治學極其嚴謹,他如今雖已六十幾歲,但頭腦依舊比旁人靈活許多。
 

    袁無涯看著頭痛的國富論對申時行來說並沒什麼難度。
 

    他很快就沉浸於書籍中的世界。
 

    王文龍先用福建德化的瓷器生產,討論了勞動分工和生產力的關係,又借用泉州的海絲生產指出市場範圍大小對勞動分工的影響。
 

    國富論上半卷足有三冊,一天是看不完的,申時行只讀了一冊書便已經到了中午。
 

    放下書籍,申時行臉上萬分驚喜。
 

    在這本書中他看到了許多新鮮觀點。
 

    比如王文龍認為交換有互利性,通過分工與交換,交易雙方都能得到好處
 

    一個農民手上有糧食,但是需要布匹,一個織戶手上有布匹,但是需要糧食。
 

    雙方互相交換,都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物資。
 

    此時人往往以為交易雙方之中只有賣家才會從交易中獲利,因為買家付錢,賣家賺錢。
 

    但實際上王文龍利用上面的例子指出農民不精於織布,織戶也不善於種糧。
 

    農民用於交換布匹的糧食也許只需要幾天的耕種即可得到,但是他沒有適合的機器,想要自己生產用所付出的糧食所交換回來的布匹可能需要忙碌上小半個月。
 

    王文龍指出若不如此,交換根本不會發生,因為農民如果自己織布合算肯定會選擇自己去織布而不會去買。
 

    織戶換糧食也是一樣道理。
 

    所以王文龍證明商業交換並非一個賣家坑買家的過程,而是互惠互利的。交換結果是雙方都能得到比自己付出的更多的東西。請牢記收藏,網址 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