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174章 閣老問策(第2頁)
萬曆二十五年到三十四年十年的礦稅落在他手上的金銀換算成白銀總共才六百萬兩左右,都不夠他花的,還要定期把國庫的銀子搬到內庫中花銷。
小商人對此支持,可是有能力做海貿的大士商則知道這些論題一旦通過就會給自己身上套上重重枷鎖,以後做海貿非但要面臨高額的稅收還要付出船引等等成本。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趙志皋老的實在寫不動東西,只怕這篇文章趙志皋早就寫上去了,反對礦監稅吏不只是此時官員的政治正確,客觀來說對於百姓絕對也是大德政。
他們表示讓皇帝去收海商的稅吧,能把地方上的礦監稅吏和重重鈔關撤走就是善莫大焉。
但此時這話不用說,此時此刻徐學聚和王文龍也是一樣的判斷,他點頭說道“想必沈閣老問的就是這段時間之內的做法。”
閣老沈一貫是個老奸巨猾的性格。
這年代皇家造一個正殿的花費四五萬兩已經算非常節省,百年後,乾隆造避暑山莊的正殿,木材用上上好的楠木直接就花費了七萬多兩。
萬曆的錢大部分就是宅家的他自己花掉了。
本來要減稅,結果你還加稅,以東林黨和浙黨為代表的江南官員大部分都不表支持。
但偏偏不好勸。
沈一貫和徐學聚都是浙江蘭溪人,沈一貫乾脆利用私人關係,直接把問題問道王文龍這裡,也是對王文龍尊重的意思。
道理是這個道理,事也是這些事。
王文龍連忙放下碗,擦了擦手接過。
讀書人的文字被皇家讚歎絕對是一等一的揚名辦法,伴隨著天下議論,王文龍的名字像長了翅膀一樣轉瞬間飛遍九州,想不被人注意都不可得了。
相比之下七萬兩是什麼概念頗為富庶的松江府一年上繳的金花銀也就八萬兩。
好在這篇文稿是常州諸生髮出來的,那地方天然就帶著政治正確,顧憲成、高攀龍的名字都在聚奏名單之下呢,攻擊王文龍的言論倒是沒有多少。
江南官員們覺得皇帝實在是損透了,你直接把稅收給減免了不好嗎幹嘛把這個燙手山芋又轉嫁到海貿之上偏偏說的還有點道理,這就更麻煩。
“徐學聚道這是沈閣老來的信,詢問建陽該如何應對此時局勢”
熱度當然會消散,但是影響肯定非常深遠。
史有明載的大開銷修定陵花了八百萬,冊封皇子花費一千二百萬,過個生日平均花費二十多萬兩,更別說有事沒事修修房子,養養小動物。
沈一貫此時當然應該上疏表明自己站在文官的立場,換成誰都會這麼做。
關鍵是這些錢他完全可以不撈,只要把奢侈性的消費減少一點,實實在在就能大大減輕民間負擔。
大商人和小商人之間的矛盾在朝堂之上也就顯露出來。
孫朝已經算不錯的了,只因為山西太窮,南方的富裕省份太監貪汙的數額遠不是孫朝可比的。
一個富裕的州府,一年百姓的稅銀也就夠修個售樓部面積的宮殿,還不包括內裝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