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345章 考據學也是朱子所傳(第2頁)

 

    朱熹楚辭集註有錯漏,但為何流傳如此之廣,因為比起同時代的其他學者他注的更好。
 

    朱熹在後世的名聲褒貶不一真正原因是後來人拿著朱熹的研究成果,壟斷了理學的話語權。
 

    用著人家成果,卻不讓人家的研究繼續發展,反而是繼承了朱熹研究方法的乾嘉學派挖了程朱理學的根子。
 

    說白了,考據學家的對手並不是朱熹。
 

    就像孔子死後對儒家就沒了解釋權一樣,朱熹又哪知道他死後幾百年這些道學家扛著他的名頭會去做什麼事兒
 

    王文龍不理會堂下眾人議論紛紛,接著往下講“訓詁學若考察其歷史大約可以說始於東周,迄今有三千餘年,到東漢時便已經有了一套做事的模板與方法,有了完整的訓詁釋義書籍,但此後的千百年間,無論是著述之目的或是編寫之方式,習者往往將之以為是經學之附庸,與音韻、形制學雜糅,然而若是深入研究,便會發現訓詁學其實是一種獨立學問,落往更精深的方向去研究,就必須將訓詁學從其他小學之中獨立出來”
 

    王文龍講的越發深入,而臺下許多學生便漸漸跟不上了。
 

    訓詁學的確是一門很困難的學問,比文字斷代學更加複雜,並不是光光依靠愛好聽一耳朵就能領會的,更何況這些讀書人處在訓詁學還沒有發芽結果的明代,許多訓詁學的資料對他們來說根本都沒有概念,想要學會必然要下些苦功夫。
 

    不少學生漸漸開始遊目四望,根本無法跟上進度,但也有些學生聽的興致勃勃,似乎發現了什麼瑰寶。
 

    這一堂訓詁學講座和當下流行的經學、小學會講完全不同,並不是討論那些已經被嚼爛了的知識,王文龍所講幾乎所有內容都是新鮮的,對於有心人來說,真是學到就是賺到。
 

    如果他們真能跟著王文龍的思路,將訓詁學方法論學完,離開南京後靠著這講座之中所學知識,只要稍加研究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家,甚至青史留名。
 

    “差不多了,”王文龍收拾著桌上的書籍道“今日所講內容有些駁雜,一時不理解也是有的,列位可以回去慢慢思考,若是實在覺得我說的不好,一番思考,說不定也能想出一些能駁斥我的觀點,這也算是有所領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