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351章 甲骨社的難處(第2頁)

 

    範允臨聞言卻搖頭說道“之前社中也有此等建議,但我們嘗試後發現拓片對於甲骨損傷太大,且拓片所能研究的內容終究不比用真實甲骨作研究,是以現在社中人發現還是要保護好挖出來的甲骨才是最佳。”
 

    方大美好奇“有這樣說法”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拓印對於文物是會造成損害的,想要拓印出細節完整的拓片,光用清水不行,行家都得學會熬白芨水,這東西可以使得紙和文物之間的縫隙儘量小,但是對文物表面也會有腐蝕作用,即使只是用清水拓印,乾溼交替對於脆弱的文物也有損害,石碑這種文物拓印個一兩百次或許還看不出問題,但甲骨文相比之下就太脆弱了,多拓印幾次多半就要開裂。
 

    後世文物保護部門也專門出臺規定禁止拓印石刻文物,要是拓印損傷小,一份好拓片的價格也不至於炒到那麼高了。
 

    而且不是新世紀以後拓片價格才被炒上去,早在七十年代一份質量較好的龍門十二品的拓片就是領導人和隨行人員身上的錢湊在一起都買不下來的。
 

    甲骨社的成員能夠發現拓印的缺點也證明通過一系列實踐這些文人終於有了一些基礎的文物保護概念。
 

    別以為這種思想天然就應該產生,其實文物保護思想在這年代絕對屬於少見思維。
 

    就比如唐代記載石鼓文的著名文物石鼓被發現時,雖然許多書法家對石鼓上面的石鼓文讚歎不已,但卻沒有把石鼓多好的保護起來,一度被留下拓片之後就無人理會,靜靜的躺在荒郊野外,直到韓愈上疏建議保護,石鼓才被搬到鳳翔孔廟之中,那時距石鼓出土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
 

    即使到此時的明朝石鼓已經被安放到北京孔廟的大成門內,所謂保護也無非是讓石鼓不淋雨了而已,還是半露天的存放環境,乾溼暑熱交替對於石質文物的影響幾乎沒人在意。
 

    原歷史中要一直到乾隆年間乾隆想把這十面石鼓收到故宮裡頭自己珍藏,這才讓人仿刻了十個新的石鼓放到孔廟去替換,石鼓文才終於得以進入室內。
 

    相比之下,因為甲骨的質量更加脆弱,再加上王文龍在書信之中不斷跟董其昌提出保存甲骨的建議,此時甲骨社對於甲骨的保存相比起其他文物已經算十分講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