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418章 開原會講(第3頁)
他舉例子道“就拿這興安嶺來說,若是氣溫上升了三度,則興安嶺大雪封山的時間將晚上一個月有餘,若是幾千年前真是這樣的氣候,橫跨興安嶺便不是沒有可能了。”
氣候變化這個關鍵詞一說出來,再加上王文龍的解釋,世代居住在遼東的蕭汝芳突然眼前一亮,忍不住擊節讚歎說道“過去如何我就沒想到此事”
他過去常常奇怪原本在遼國時期可以養活許多百姓的洪州、懿州為何在如今都成了高原苦寒之地這多半就和大宋以後氣候變化有關。想來唐宋時,遼河流域的氣候也應該比現在至少溫暖上一兩度。當年廣寧後屯衛不得已被撤也是因為氣候生變的原因。
朱元璋當年恢復遼東的時候,曾經畫下了一大塊廣寧後屯衛,地點就在遼國的懿州府,也是寧王的藩地,但是到朱棣時期就給撤了,因為這個地方實際上完全沒有辦法開墾移民,只能做遊牧生產,土地畝產太低,人口太分散,大明的管理模式非常難以治理,還很容易成為北元圍攻的孤島。
對於蕭汝芳這些熟悉遼東歷史的人來說,廣寧後屯衛的放棄一直是耿耿於懷之事。
但他們也想不通為何在遼金時期可以建成幾萬人口城市的懿州到了大明朝的手上,卻連幾個守邊的衛所都養不活。此時聽王文龍一講,他才想到當時並不是因為大明的治理出現了什麼問題,而是因為明初的氣候不如唐宋時期那般溫暖,氣候不夠溫暖就沒法種地,只能遊牧,自然養不活更多的人。
而王文龍說到氣溫和地緣的關係之時,腦海中也突然產生了靈感。
他之前感覺繼續研究訓詁學記憶中已經沒有什麼書可寫,但是這會兒卻突然想到自己可以寫些地質、地緣、氣候變化方面的作品。
前世歷史上的學科發展本來就是從研究古代文獻進展到了考古,由考古又進展到了古代地理、氣候研究,這些研究是一條線上的,自己如果能夠寫一本地理考古方面的專著,肯定能讓這年代的人大大拓展眼界,而且氣候史自然會扯到文明史,很容易利用這理論宣傳移民開拓的思想。
遼東的大多數讀書人在這時還只能研究四書五經,盡力去科舉,對於雜學基本沒有多少鑽研,而王文龍以前世的記憶拋出的各種新奇觀點,自然讓眾人都是茅塞頓開,佩服不已。請牢記收藏,網址 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