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427章 《農業 地理與鋼鐵》(第2頁)

 

    離開之時只有幾個浙黨的官員前來送行。
 

    東林黨和浙黨的鬥爭歹戲拖棚,沈一貫還在苦苦支撐,他已經幾個月請假不去內閣了,明眼人都知道,沈首輔正在和萬曆皇帝之間私下溝通。
 

    但同時大家也明白,這一場戰鬥浙黨的落敗已經勢不可擋。
 

    甲骨文研究會的成立雖然獲得天下人稱讚,但其實研究會還是有明顯的浙黨色採,參與研究會的成立典禮是做態度給天下文人看,而宋研究會的成員南下則是明顯的私交,如果在江南或許還會有不少文人不顧什麼黨派紛爭前來送行,但京城的官員政治敏感性都極高,風雨飄搖之時願意來送行的人並不多。
 

    臨上馬車之前沈一貫派來送行的幕僚突然說“建陽先生,聽說你同沈公子有些私交,不如你讓沈公子幫著勸勸閣老吧。”
 

    那幕僚跟隨沈一貫也已經許多年,不想看著沈一貫再這麼死鬥下去,沈一貫現在的堅持已經越來越沒有意義,反而讓朝局走向不可控的方向。
 

    “我去試試吧。”王文龍也只能如此說。
 

    眾人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船到蘇州已經是二十多天以後。
 

    沈宜修卷著袖子拿起墨條“相公,我來給你磨墨。”
 

    “多謝夫人。”王文龍將枯筆從墨池中提出來,讓出位置,對著書稿繼續構思新書的佈局。
 

    他準備將農業、地理與鋼鐵分成四大部分,模仿原書的結構。
 

    第一部分通過虛構一個自己“見過”的海外島嶼文明來,以一種社會學實驗的思想去分析環境對於文明的影響。原書中這個島嶼文明在加勒比,但把背景換到東南亞也沒什麼區別。
 

    第二部分則是講述中華文化的耕種技術傳播歷史不同年代的耕種技術帶來了不同年代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方式需要不同的組織制度,糧食剩餘也帶來了分工與階級,不同地理條件也使得中華文明上古以來就有遊牧區和農耕區的區別。
 

    第三部分則是利用前兩部分的理論,分析中華文明一些思想觀念的成因,這一點讓王文龍頗為頭疼,因為許多上古農業時代的習俗,到這時也還是治國理政的主要方法,如果剖析的太細,很可能給自己帶來政治上的風險,所以對相當內容他只能含糊影射。
 

    最後則和原作一樣,得出了兩個主要結論技術發展推動文明前進;技術發展的前提是有社會需求和發展潛力,所有技術發展都是靠長期累積而來的,而不是個體的英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