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人君之相的歐洲人
王文龍的這套南京方言拼音就是根據漢語拼音的思想在建國後改出來的。
建國後推廣的漢語拼音打通了古代音韻學所用的切音法和四聲法,並且將漢語音素單獨提取出來,與漢字語音的標記不再有模糊空間,書寫拼讀都十分簡便,在後世基本證明了是最方便的漢字語音標記方法。
葉晝則作為雜學大家對於音韻也頗有研究,他看到王文龍的拼音方案之後立刻就明白這套拼音方案對於識字教學有多大的意義。心中對王文龍佩服的同時,他也負責包攬了識字本的編寫工作。
這種識字本是掃盲運動中大量使用的一種簡易資料冊,新中國掃盲運動興盛的時代百姓生活條件也並不寬裕,字典的價格相較於當時一個文盲的收入算得上昂貴,而且讓一個大字不識上百的百姓去查字典其實真沒什麼作用,查出來的解釋條目他也不認識。識字本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這是國家普及拼音之後大量使用的一種專門用於掃盲的小冊子,其研究成果在後續的幼兒教學中還經常看到,就是書店裡專門賣給小孩的帶圖帶字帶拼音的那種插畫掛圖,一字一音、儘量少涉及多音字、少涉及複雜的解釋,以教會使用者認字和拼音為主要目的。
一本字典的印刷成本少說要半兩銀子,但一本只帶字樣和拼音的識字本就便宜多了,三千個常用字,即使考慮到其中有些字是多音字,總共拼音大概也就四千多個,一本包含所有常用字的查詢識字本字數還不過一萬,也就是三章白話的字數,印刷的紙質差一點,油墨糊弄一些,一本識字本的成本也就是幾十文,普通工農幾天的工資足以購買。
如果實在是捨不得,自己找來紙筆抄寫一份,也就是不過半天的功夫。
當然由於這一套掃盲教材是二十一世紀編纂的,其中許多內容對於這時代還很不適宜。
比如說因為這套掃盲教材針對的是二十一世紀一些還未脫盲的農民,他們或許有進城務工的需求,《生活中的知與識》就包括了大量後世勞動法的科普內容,教農民工進城之後要怎麼保護自己的勞動權益,這些法律在這個年代的大明百姓顯然是享受不到,王文龍就將之替換為大明律科普,至於一些電學、裝修等等教學內容,王文龍則儘量刪去,最後將《生活中的知與識》大綱大體保留下來,內容則基本上成為了一本《自然》教材,所教的科學內容所以是熱脹冷縮、物質的三態變化等等,深度不超過後世小學的水平。